《诸病源候论》成书于公元610年,全书专论病源、证候,不列方药,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证候学的专著。其系统总结魏晋以来的医学经验,以病为纲,分别论述每类疾病下的病证及其病因、病机、证候,亦有部分疾病讨论了诊断、预后,以及一些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
该书作者巢元方,为隋代著名医学家,隋·大业年间(605-618),曾任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造诣。隋朝,建立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奉皇帝命令主持编撰了《病源》,该书亦成为行医者案头常备之教材。虽然巢元方生平事迹,混没于历史尘封之中,但以其对于中医病源理论的伟大贡献,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永垂史册。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焦虑、失眠、心悸三者经常互为因果,交替出现,失眠可加重焦虑程度,同时其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是心悸出现的主要病因之一,而焦虑情绪亦可导致失眠、心悸。针对这一问题,在论述失眠与心悸的病因病机中,巢元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以上两段内容从中医角度解释了睡眠与心悸的关系。《内经》有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可知,营卫运行正常,是保证良好睡眠的必要条件。而人体大病之后,脏腑仍较虚弱,营卫失和,营阴亏虚,卫气独行于阳,至夜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而此失眠病机,又可分为两种,心烦不得眠者,乃心热扰神所致;虚烦不得眠者,乃胆气虚,复受风冷之邪所致,因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冷则见心神不宁。虚损性疾病在治疗的恢复期也常出现失眠症状。
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少阳之气郁不得舒,致肝气不畅,而善太息,胆挟胃气上逆,则呕吐宿汁,咽喉不适,数唾涎沫,胆气内怯,心中惊恐害怕,悸动不宁,如人将捕之。另外,“风惊恐候”言:“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亦指出心悸病机,与肝胆之气虚怯,七情失节之惊恐、恼怒密切相关。
后世医家以上述胆气不足而致心悸失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温胆汤以治疗胆虚痰扰所致的心悸失眠。
温胆汤
【组成】半夏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功用】清胆和胃,除烦止呕。
【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兼见惊悸,胸闷,口苦,呕涎者。
温胆汤药材图
宫廷里也可见到以清热温胆利湿之法治疗心悸的医案,如:
初五日,张永清、赵永年、王泽溥、吴金声、郝进喜请得皇后脉息渐缓。系暑湿停滞之症,服药以来,诸症渐减。惟咽痛心悸,气怯肢软,此由肝胃湿热上薰所致。今议用清热温胆汤,午服一贴调理。
元参三钱 栀子三钱,炒 酒芩二钱 次生地三钱 苦桔梗三钱 橘皮一钱五分 花粉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炒 麦冬三钱,去心 半夏曲三钱,炒 酒连一钱,研 生甘草六分 赤苓三钱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撰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京春 徐嘉唯
编辑:王许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