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中医认为,立冬时节养生调理要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适当进补强身,同时注意防寒防燥。
立冬时节,白日光照时间逐渐缩短,冷空气开始频繁活动,寒潮来临,气温急降,地面燥气尚存,草木凋零。中医理论认为,秋冬之交,自然界中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盛。秋季属金,(肺)金克(肝)木,(肾)水生(肝)木,冬季属水,肾脏当旺。因此,立冬时节适当保健足厥阴肝经,能够疏泄去燥,保养肾阴。
肝主藏血,通过调理足厥阴肝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功能。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末梢部位如双脚,由于脂肪薄、保暖能力差,更容易受到寒冷侵袭。同时,进入冬季,人们往往喜欢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暖,这些食物容易加重肝脏负担。因此,冬季是养肝的好时机,适当保健足厥阴肝经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此外,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问题。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足厥阴肝经与情绪密切相关。适当刺激足厥阴肝经,对于郁结、愤怒等情绪有较好的疏导作用,从而保持心情愉悦。
足厥阴肝经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定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揉按大敦穴,力度适中,以感到酸胀或刺痛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每日可进行多次。
作用: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之井穴,为肝经经气气血汇集之处,具有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等功效,其疏肝理气作用最强,能够缓解口苦、咽干、胁痛等肝胆失调导致的不适,以及阴部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肝郁导致的问题。此外,肝主筋,属风木之脏,病在脏者取之井,适当按摩大敦穴能够缓解四肢抽搐、痉挛等肝风内动症状。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处。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距离膝关穴5cm-10cm进行悬灸,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感觉温热为度。
作用:具有温经化湿、祛风止痛等功效。艾灸此穴能够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下肢麻木、冰冷等表现。膝关穴位于膝关节附近,适当刺激能够缓解膝膑肿痛、寒湿走注等膝部疾病。此外,适时艾灸此穴,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痹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定位:期门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操作方法:用中指或食指指腹按揉期门穴,力度适中,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度。每次按揉3-5分钟,每日可进行多次。
作用: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的功效,保健期门穴能够缓解胁肋部胀满疼痛不适。刺激期门穴还能缓解饮食不节导致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肝脾不调症状。
注意事项:
1.进行艾灸保健操作时,要避免受凉,同时要注意排烟,选择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艾灸,艾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注意用火安全;
2.艾灸时,艾条距离皮肤不能过远,否则有可能起不到效果,但是也不能过近,以防烫伤,艾灸处皮肤不能有破损或皮疹等;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不宜艾灸;
4.保健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
5.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脏病患者等特定人群应避免进行穴位保健操作。
让我们在这一时节,注重养生,一起迎接冬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