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即“出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散。此时,自然界的气候逐渐向秋季的干燥凉爽过渡,《黄帝内经》有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与自然界相应,亦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自身的生理机能。
处暑之时,虽然暑气渐退,出伏在即,但白天阳光依旧强烈,暑热未完全消散,加之此时自然界中阳气虽开始收敛,但尚未完全沉降于地,形成了一种“阳浮于外,阴未全盛”的局面。然而,在这一时节转换之际,若人体未能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浮越于外的阳气不能及时收敛,便易致胆经郁热,从而生病。
处暑时节,气候过渡变化,人的情绪也易受到影响,产生波动,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情志的波动会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特别是胆主决断,其气机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情志活动。若情志不畅,胆经气机郁滞,便易化热生火。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阴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 窝。一分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分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趾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