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中医科普丨处暑经络穴位保健按摩

< 穴位保健,健康之道>


处暑,即“出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散。此时,自然界的气候逐渐向秋季的干燥凉爽过渡,《黄帝内经》有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与自然界相应,亦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自身的生理机能。


处暑之时,虽然暑气渐退,出伏在即,但白天阳光依旧强烈,暑热未完全消散,加之此时自然界中阳气虽开始收敛,但尚未完全沉降于地,形成了一种“阳浮于外,阴未全盛”的局面。然而,在这一时节转换之际,若人体未能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浮越于外的阳气不能及时收敛,便易致胆经郁热,从而生病。

处暑时节,气候过渡变化,人的情绪也易受到影响,产生波动,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情志的波动会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特别是胆主决断,其气机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情志活动。若情志不畅,胆经气机郁滞,便易化热生火。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阴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 窝。一分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分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趾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




处暑穴位保健


瞳子髎穴


定位: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操作: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指腹,置于瞳子髎穴上,以适中的力度进行旋转揉动或点按,每次持续3-5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感为宜。注意操作时要保持呼吸均匀,避免用力过猛。
作用:瞳子髎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起始穴,具有疏风散热、明目退翳、通络止痛的功效。通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刺激胆经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目痛、视力减退、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等头部不适。此外,对于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症状,也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定位: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张口有凹陷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指腹,置于听会穴上,轻柔点按,每次持续2-3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感为宜。
作用:听会穴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功效。刺激此穴能够缓解耳鸣、齿痛、口眼歪斜等耳部及面部不适。此外,听会穴还能疏调肝胆气机,对于因肝胆火旺引起的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听会穴



上关穴

定位:位于面部,颧弓的上缘中央凹陷处。
操作: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指腹,置于上关穴上,进行轻柔按压,每次持续2-3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感为宜。
功用:上关穴具有清热安神、通络止痛、聪耳明目的功效。通过按摩上关穴,可以刺激胆经气血运行,清泻胆经郁热,改善头部及面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痛、齿痛等头部不适。



处暑时节,加强对足少阳胆经的保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让我们一起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张楚笛 沈潜
  编辑:乔雨园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