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了。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没有夏天酷暑,但仍会闷热,并且干燥,天气由炎热转向闷热。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候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的节气。天气特点是干燥、闷热。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城区,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过去,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进入凉爽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
《处暑》(左河水)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注意预防感冒;着衣不宜过多,以凉而不寒为宜。这样可以逐渐提高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脐部保暖,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或让脐部直接吹风。
在饮食方面,要“增酸减辛”。秋季属金,而肺也属金,肺气通于秋。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金旺而克木。对应到人体五脏,则是肺气盛而肝气虚。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但秋季肺气宜收不宜散。过多食用辛味食物会导致肺气发散过度,从而损伤肝气。因此,秋季应适当减少生姜、大葱、陈皮等辛味食物的摄入,以及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辛散燥热的食物。
而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与秋季肺气收敛的特性相契合。同时,酸味入肝,能够滋养肝阴,增强肝功能,从而制约肺气过盛。因此,秋季应适当增加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酸味食物的摄入。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我国古时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拜土地公: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古时人们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祖以及拜谢土地公。
出游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贺“七月半”的民俗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