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渐入尾声,夏日将近。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增多,春风拂面,温暖而宜人。随着暖湿气流的增强,空气湿度增大,湿邪侵犯人体,从而影响手太阳小肠经的正常运行。
手太阳小肠经是人体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与心、小肠、膀胱等脏腑器官有密切联系。谷雨节气,湿气较重,湿气的增加可能阻滞小肠经的气血运行,导致肩背疼痛、颈项肿痛、上肢麻木、手指麻木等症状。此时虽气温上升较快,但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引发感冒、咳嗽、气喘以及各种过敏性疾病,如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等。在闲暇之余,按摩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能够促进人体气血的畅通,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谷雨节气接近夏季,天气时冷时热,天气的变化无常容易使人情绪失常,如易烦躁多怒、心悸、失眠等。同时,由于湿气较重,人们可能感到身体沉重,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每日沿着手太阳小肠经走向轻轻拍打,能够调畅气血,帮助疏泄不良情绪。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释义: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胚,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位置】
位于腕后内侧,在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处。
【做法】
可以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对腕骨穴进行按揉,以感觉微酸为宜,每次3~5分钟。
【功效】
腕骨穴为小肠经之原穴,具有舒筋活络、祛湿退黄、强化督脉阳气等作用,能够显著缓解和治疗气血不畅所致的各种筋骨关节疼痛,如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等症状。腕骨穴作为祛湿的要穴,按摩腕骨穴能够帮助排除体内浊气、湿气,调节身体内分泌系统,缓解水肿、黄疸、消渴等症状。
【位置】
位于前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处。
【做法】
可以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对支正穴进行按揉,以感觉微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
【功效】
支正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脉络离开手太阳小肠经走向手少阴心经的位置,能够调和心经与小肠经的气血,平衡身体内的阴阳,具有疏通经络、清热泻火、舒肝宁神的功效。按摩支正穴能够缓解由经络不畅引起的肘臂酸痛、项强等症状,舒缓头部的紧张状态,缓解头痛症状,并且可以促使热邪排出体外,从而减轻发热、口渴等症状。此外刺激支正穴,可以调和气血,舒缓神经,调理气机,改善情绪。
【位置】
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做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距离天宗穴2~3cm进行熏灸,以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为宜。每次灸5~20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艾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功效】
天宗穴作为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的腧穴之一,具有舒筋活络、理气止痛等作用。刺激天宗穴,可以促进局部经脉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肩胛疼痛,肩背部疼痛、酸胀等症状,舒缓肌肉疲劳,改善肩颈部的活动度。此外,天宗穴还具有调畅气血、宣肺止咳作用,能够生发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缓解感冒、咳嗽、气喘等症状。
谷雨时节,春雨温润,万物沐浴其中,生机勃勃。大家应该注意增减衣物,顺应气候规律,积极进行手太阳小肠经的保健,迎接夏日的到来。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