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最早也曾被称为“启蛰”。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万物回春,春雷乍动,草木萌发,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大自然一夜之间有了新的活力。
惊蛰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是全年当中气温回升最快的一个节气。日照时数也有着相对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气温不稳定,温差波动甚大。惊蛰过后气温开始迅速升高,这个时期各种细菌病毒十分活跃,要注意预防流行性疾病。
因为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前五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桃花正值胜放之际。惊蛰第六至十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这个时期黄鹂开始鸣叫,嘤其鸣,求其友。最后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这个时期,鹰开始躲藏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
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就是拜祭用纸绘制白老虎,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惊蛰节气万物复苏,乍暖还寒,要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在广西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