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伟娜 李鸿涛 佟琳 李斌 刘思鸿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古籍数字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学界公认,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藏”与“用”这对矛盾最有效的方式。中医古籍作为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中医学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源头。人才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了促进中医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必须有效开展新时代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这就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的中医古籍数字化人才。结合以往工作实践,现就新时代中医古籍数字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知识储备简述如下。
严谨求实的态度
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研究对象是中医古籍。因年代久远、古今语言差异等原因,中医古籍或有损坏,或是内容晦涩难懂。为了保护与利用好中医古籍,必须遵循中医药学与中医古籍的特点与规律,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如实记录并准确提取中医古籍中的关键信息。不能随意省略相关内容,更不能弄虚作假,要尽可能的保持中医古籍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便于他人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开展创新研究。
善于学习的能力
从事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员多为中医专业、文献专业或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专业背景相对单一。而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跨专业性质,而且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需要在多学科知识融合基础上进行提高与升华。同时,中医古籍数字化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知识更新迅速,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原有单一专业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和领悟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做好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
创新工作的思维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实用价值。因此,既要继承好,也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医古籍数字化作为多学科交叉工作,本身就蕴含巨大的创新潜力。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树立创新工作思维,善于从国家、临床或者用户需求中找出突破点,通过多思考、多探究、多尝试,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在技术、方法、流程等方面进行创新,并最终落到实处,形成良性循环工作模式。
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整体上是一项基础工作,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撑,才能产出较为明显的成果。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肯坐冷板凳,脚踏实地完成自己负责的每一道工序。因为即使最普通的工作也是提升个人综合创新能力的一种锻炼。不能急功近利或偷奸耍滑,否则不可能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出。
团队协作的意识
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馆藏书目整理、提书、扫描、文本化、结构化、标引、数据库构建、数据挖掘与应用等一系列的流程。单个人是很难完成所有工序的,需要有持续而稳定的团队分工协作,才能保障整体工作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具有团队协作意识,不仅能够圆满完成个人任务,并且能够给予他人有效反馈,与团队成员友好合作,要在团队整体发展中发挥个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
中医药知识
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是开展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对于中医阴阳理论、五行学说、六经辨证等经典理论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对于病名、症名、证名、药名、书名、医家等中医专有名词也要熟悉掌握。此外,对于中医药典故等文化内容,甚至是相关联的一些西医基础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只有中医基本功扎实,才能运用数字化方式将中医古籍蕴含的知识内容进行体系化揭示与可视化展示,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文献目录学知识
古籍属于古文献,目录学是研究书籍著录、分类、款目组织、内容主旨、学术源流等的专门之学。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中医古籍书目整理是数字化工作的首要步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中医古籍著录、分类等基本的规范与方法,详细登记好每一种古籍的书名、著者、成书年、版本、书品、存藏情况等,而且需要对每一种古籍的内容、学术特点及价值有所了解,以便根据需求筛选古籍优先进行数字化。同时,通过文献目录整理可以掌握整体中医古籍的基本状况,包括各个时代中医书目概貌,各个单位中医古籍存藏状况等,从而为整个行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打下良好基础。
计算机知识
这里主要是指在数据加工处理过程中与计算机相连的硬件设备及相关软件的操作使用。利用数字化设备来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首先,需要了解扫描仪、照相机等数字化设备的安装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学会使用这些设备。其次,需要了解不同设备的优缺点,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古籍选取适合的设备。如对于中医古籍内容,可以优选扫描仪来获取数字图片;对于整个书籍外观,可以优选照相机来获取数字图片;对于缩微胶卷类的古籍,可以选用数模整合系统来进行数字转化,即将古籍胶片转化为数字图片。再次,对于常用的扫描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也要灵活掌握其使用方法,从而更好的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
数据库知识
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最终是通过构建数据库(包括资源库与知识库)来进行呈现与服务。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掌握中医古籍相关知识,对呈现的内容质量进行好的把控,另一方面需要了解数据库构建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表的设计、功能设计、开发工具、数据存储、数据安全等,对呈现的服务方式进行好的应用。两者结合,才能开发出更加符合中医古籍特色的数据库。否则,缺乏与开发人员准确沟通的能力,很有可能会导致数据库呈现效果不佳或服务不够便捷。此外,了解一些数据存储方式及安全保障措施,也能有助于提前做好预案,确保数据库的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
信息学知识
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方法日新月异。对于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基本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如OCR识别技术、自动分词、自动标引、自动句读等,无论是应用方式,还是使用效果,都随着技术的进步持续提升,需要不断更新认知。同时,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前沿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以便将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到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中,促进中医古籍的挖掘与利用。此外,如果还能了解一些与中医疾病、中药相关的现代生物信息学知识与方法,开拓视野,古今结合,可以更好地刺激中医古籍原创知识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古籍数字化人才是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需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学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与方法为支撑,熟悉掌握中医古籍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处理、数据库构建、数据挖掘、数据应用及宣传推广等系列知识,加强相关学科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合理的中医古籍数字化人才体系。中医古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也需要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更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实践历练。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与时俱进、专业高效的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团队,将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会贯通,为中医药科研和临床需求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据服务,不断促进中医事业的繁荣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