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守曾 高泉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我们要认真考虑如何将中医药的发展得更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确立长远目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长远目标实现中西医药相互补充。
从玻尔的互补原理角度审视,中医药与西医药都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不完备性,但同时又是阐明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疾病本质和规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医药和西医药的互补与协同,能更加完美地阐述这些本质和规律,推动全球医学实现质的飞跃,并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所以中医药的发展不是为了补充西医药、丰富西医药,而是要通过自身发展,与西医药一起,为“丰富世界医学事业”和“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发挥同等价值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医药才能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主流医学的组成部分,才能建立起良性的发展机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中西医药相互补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应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在中医药是阐明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疾病本质和规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上形成共识;其次,要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产品的实践效果;第三,要守正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疾病谱的变化,在解决当代重大健康问题特别是疫病、慢病防治方面发挥与西医药同等的作用。中医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中西医药互补。
以守正创新为指导方针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方针。
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中医药的指导地位;坚守集中体现在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疾病本质规律认识的基本范畴;坚守中医药原创思维、原创理论和原创认识方法;坚守中医药重视临床实践的优良传统。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导下,应用中医药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深化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疾病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只有守正创新才能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不丧失自我,实现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这一目标。
现代科学发展理论认为,每一学科赖以进行科学活动的体系都由硬核与保护带二部分组成。硬核是不容反驳和改变的,稳定而确定的范畴,而保护带由围绕硬核,可以随时调整与改变以应对反常情况的应用性理论和方法群构成。中医药守正创新从现代科学发展理论来看,守正就是坚守中医药学的硬核,创新就是对保护带进行完善,甚至更新。譬如,辨证是中医药学的硬核之一,要世代相传,世代坚守,但对作为保护带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辨证方法,要改进和完善,更应致力于创造更能应对现代疫病、慢病等健康问题的新的辨证方法。
完成三项关键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我们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任务。
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适应现代需求和未来趋势,而进行的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发展以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医药现代化是综合的,需要提高对中医药现代化概念进行综合性理解的意识,中医药现代化不但是中医药理论方法的现代化,还应包括中医药理念、观念和中医药体制、制度的现代化;不但包括中医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包括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必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但关键在于中医药要与现代科学结合,实现中医药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证明作为中医药硬核的脏腑、经络、证、辨证等范畴与基本理论是能被现代科学解读的客观存在;二是要利用现代科学不断发展具有引领意义的中医药原创性理论和技术,继承发扬中医药解决现代健康问题的认知;三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效果,提高中医药服务与产品的附加值。
中医药产业化
中医药产业化是在强调中医药公益性的同时,根据中医药具有的产业属性,实现成体系、有规则、有规模生产的过程。推进中医药产业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培育中医药市场需求、如何塑造中医药市场体系、如何构建中医药产业体系的问题。
中医药市场需求不但与民众的购买力有关,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民众购买中医药服务与产品的意愿。如何提高民众中医药购买意愿?一个共识是与中医药解决健康问题、维护健康、防控疾病的有效性、可及性、经济性相关。另一方面与民众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素养也密切相关,因为文化与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天然的联系,民众有了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就会在思维上与中医药产生共鸣,就会树立应用中医药的行为信念,形成应用中医药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习惯与习俗,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提高民众中医药购买意愿的动力,对培育中医药市场需求的作用不可低估。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治病属于缺陷需求,是低级需求;健康属于增长需求,是高级需求。中医药需要塑造以健康为体,治病为用,满足民众健康长寿、没有疾病、精力旺盛为主,以治疗疾病为辅的市场体系。
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一个中医药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同、广泛使用、共同发展的漫长过程。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先导,获得全世界认同是前提,促进全世界普遍使用是方向,推动全球中医药产业化是抓手,中医药人才培养全球化是基础。中医药要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共建国家生根发芽,使它们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要扬长避短,围绕国外目前尚难解决的健康问题、尚无法很好防治的疾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举全国之力,将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做到极致,形成压倒性优势,形成外溢效应,以点带面,推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明确两个战略手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提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为我们指明了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手段。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既包括中医药有关健康的整体文化,又包括中医药养生文化,并特别强调中医药养生文化的重要性。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健康养生领域的物质成果、制度成果、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即赋予了中医药健康养生功能的实物;制度文化,即饱含了中医药健康养生内容的民族风俗与习惯;精神文化,即体现了中医药健康养生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是文化的恒常存在形式。社会在变,疾病在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在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医药的使命也在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其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与当代文化相匹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一是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增强其活力;二是要深入提炼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中具有前瞻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并转化为新的文化成果;三是要建立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成为软实力,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机制;四是要转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提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宣传普及的可及性。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针对时代进步的新要求,围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和完善,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作为中医药发展的软实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发挥强大的文化驱动作用,促进中医药加速发展。
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的原理
现代科学就结构而言,包括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就层次而言,包括属于形式科学的数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科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中医药的原理是指中医药所揭示的有关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疾病的具有原创意义的基本规律。而解读是一种经典的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中介活动,解是理解,读是说明,解读是一个理解和说明的过程,解读是沟通古代与当代、传统与现代以及中外的思想使节,主要功能是寻找传统的现代依据。
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的原理,主要从不同学科层级之间展开,可以通过还原为物理、化学等低级运动形式进行微观解读,更需要从宏观层面,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进行解读。同一属性、同一层面学科间相互解读,应用学科解读应用学科,西医药解读中医药不是主流。
解读从理解开始,首先要应用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原理进行“原样理解”,就是用现代科学对中医药所认识的基本规律进行现代科学的认识,但对中医药原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原样理解”,而是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更好理解”,去挖掘中医药原理中所蕴含的尚不为人知的宝藏。所以解读不是升级版的复制行为,也是一种创新行为。理解之后需要进行说明,这种说明应是一种解释性的表述,是用中医药认可的,对学术界、行业、民众而言又是可及的现代科学语言和现代表述形式,说明现代科学所理解的中医药基本原理的全部内涵。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具有创新意义,是中医药创新驱动的基础性重要路径。
中西医并重是战略保障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中医药战略保障凝练为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并重是指要对中西医同样重视,同等看待,同等对待。党和国家强调要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中医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西医并重,既要得到如西医一样的重视程度,得到与西医一样的政策支持,但只是简单地复制西医的保障措施是不够的,所以建议通过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些特殊的可持续的新机制实现中西医并重。
新机制首先应在中西医分业的基础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下分设同级别的西医药和中医药管理机构,实现西医药与中医药各自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专业视野,作出独立判断,完善自我发展与自我治理。其次,中西医并重不但应是体现党和国家理念的政府行为,而且应该同时是学术界、行业,特别是民众的共识,没有这些共识,中西医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为此要实施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和中医药知识普及两大国家工程。前者是学术界、行业、民众达成中西医应该并重这一共识的前提,后者旨在全面深度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是取得中西医并重共识的基础。第三可以考虑确定国家财政性中医药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固定百分比,设立成体系的政府主导,社会筹集的中医药专项发展基金,在资金投入方面实现中西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