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特别关注丨合力共建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大文章” ,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发布会要点

4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陈峥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主持发布会,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出席会议。会上指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始终坚持以文化筑牢中医药事业发展,以文化涵养中医药事业发展,通过开展四方面工作,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


一是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十三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会同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二十余个部门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主题活动。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八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汇聚整合,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得到切实加强。


二是持续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各地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巡讲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一批全国联动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全国主题活动分别在鸟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世园公园等举办,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名医故里”主题活动在湖北蕲春、河南南阳、安徽亳州、陕西铜川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说医解药大赛以及文化精品遴选、科普巡讲、悦读中医等活动持续开展,形成良好示范带动作用。自“十三五”以来,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2.8万余场,参与辐射人数超过1800万。


三是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始终把提供既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中医药文化产品作为检验中医药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不断创造中医药文化产品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渠道,指导创作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纪录片、影视作品、主题展览、文化科普图书等,探索“中医药+动漫”的传播形式,推出“灸童”“河洛”等动漫IP和相关的文创产品。同时加大新媒体平台产品策划创作的支持指导。


四是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播平台建设。在全国各地推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推动基地和场馆面向群众,为群众提供更为多元的中医药文化服务。支持各地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2万余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以小而不简、精而不奢的理念打造群众身边的中医药文化天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会上指出,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作为首次由八部门出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专门方案,是“十四五”时期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布局,并在重点项目中新增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这标志着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跃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



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表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文化弘扬的顶层设计和总体统筹,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魏春宇介绍,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植根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当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先后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每年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知识,历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医药板块需求旺盛,北京冬奥会上中医药展示空间引人驻足,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了“中国元素”。“以上都是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魏春宇说。


魏春宇表示,为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文化弘扬的顶层设计和总体统筹,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增强中医药影响力。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也明确制订了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沿着“一带一路”阔步走向世界,必将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抓手,依托中医药海外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高水平医疗机构等载体,举办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面向全球推介优质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服务,加强国际传播,打造精品项目。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支持拍摄中医药影视精品,利用短视频、动漫、图书等多种方式,面向国际社会不同群体加强中医药知识科普,打造有传播度和美誉度的中医药对外宣传产品。深入开展中医中药海外行、“一带一路”针灸风采行等活动,通过健康咨询、展览展示、体验品鉴等亮点品牌,持续提升海外民众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优秀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构建工作体系 加速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

中医古籍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加快对中医古籍的传承保护?在今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对此作出回应。


陈榕虎介绍,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加强古典医籍精华梳理和挖掘”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的重大工程,构建起中医药古籍工作体系。一是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出版了416种中医药古籍。二是推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医藏》项目,拟影印出版2289种经典医籍,目前首批“养生卷”74种医籍已经正式出版。三是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专项”等项目,致力于培养一批古籍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制定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开展了40个病种的古籍文献专题研究。四是利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改善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馆藏机构的馆藏条件,提升古籍保护能力,修复了一批破损的珍贵医药典籍,同步推进了古籍的数字资源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医典藏”等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平台。五是完成了400余种海外中医药古籍的回归整理和160余部少数民族医药传统文献的整理工作。


同时,为贯彻《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2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医药古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行业古籍工作,加速中医药古籍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为中医药文化弘扬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我国已遴选建设81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科普宣传助推中医药融入群众生活

在加强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全面构建中医药文化弘扬体系,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取了哪些举措?在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综合司副司长邢超对此作出介绍。


陈榕虎介绍,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系统性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时代阐释。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开展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研究、古典医籍的整理出版、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构建,同时也进行中药特色炮制技术的挖掘,推进道地药材本草溯源,让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同时,持续性推进中医药理论的科学解读,通过搭建高端科研平台,汇聚多方创新团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维度、深层次、系统化地科学阐释传统中医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和原理,不断丰富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泛开展中医药的科普工作。邢超介绍,在疫情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围绕广大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新闻发布会、专家采访、科普短视频、科普图文等形式普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知识和方法,指导群众科学合理使用中医药。实施“乙类乙管”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问答》,梳理总结了中医药干预、成人治疗、儿童治疗、康复等内容,并制作了系列配套新媒体产品,为群众提供居家防护指南。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协调中医药系统专家力量,采用各地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着眼群众关切,组织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活动。自2021年活动启动以来,累计刊发科普文章1600余篇,制作推出短视频900余个,直播27期,全平台播放量超千万,部分省级电视台推出了千名医师讲中医——“非常中医”“名医进社区”等专题节目,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同时,大力推广优质科普产品。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中医药科普作品,涵盖图文、音频、视频、微电影等多种类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媒体平台合作,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展播展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打造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展示窗口。”邢超表示,目前,全国已遴选建设了81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中医药名家纪念馆、中医药院校、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科研机构、中医药老字号等类型。疫情期间,还上线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网上展馆,拍摄制作了部分基地的全景VR,让更多中医药爱好者可以“云游基地”。为了打造服务性、体验性、互动性更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各地改进基地文化服务功能,并且探索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比如,北京市利用视觉、触觉、听觉、线上线下互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手段,试点建设了首批32家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上海市也制作了“闻香识本草系列”3D视频,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裸眼3D移动电视墙中播放,为群众带来更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


随着一系列科普工作的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保持了稳步的持续增长。邢超介绍,“十三五”末,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0.69%,比“十三五”初期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也是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三五”中医药规划的预期目标。“十四五”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动素养监测的规范化、制度化,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为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提供更多的范本。


对于此次《“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至“十四五”末,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预期达到25%,邢超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信心,通过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让中医药更加广泛深度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高水平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体系龙头


近年来,中医药博物馆事业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兴板块。在4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陈峥表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将推进落实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任务,为群众呈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大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亮色。


陈峥介绍,为促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成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机构,承担中医药文物、藏品、见证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举办中医药陈列展、巡回展,组织开展中医药文物藏品、传统知识的保护推广,组织开展中医药历史文化、古籍文献的保护研究,组织开展中医药博物馆文化创意,国际交流等活动,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选址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体系的龙头。


二是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设计制作“道地本草数字展厅”,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官网上线,举办华踪医迹、智慧之光等中医药文化展览和首届全国中医药博物馆文博设计大赛。


三是启动《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扣中医药博物馆文化属性,绘制全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全景布局图。



创新表达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介绍,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创新表达形式、推出多元文艺作品、打造文化传播平台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并接触中医药文化魅力。


邢超介绍,一是创新“中医药+动漫”的表达形式。中医药和动漫融合传播,把专业深奥的中医药知识以动漫为载体,进行通俗易懂的可视化呈现,可以拉近中医药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建立“灸童”的形象库,推出了系列的周边文创和“灸童说”短视频产品,正在进行“灸童”动画片的创作。部分地方也围绕“中医药+动漫”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比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推出“河洛”系列中医药动漫文创和科普微视频;山东、江苏等中医药主管部门创作了《中医治未病》《小神农识药记》等动漫作品。


二是推出中医药主题文艺作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推出《本草中国》《本草无疆》《国医有方》《新时代的中医药》等纪录片,联合中国科协、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部门推出“大医精诚 无问西东——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纪实展”“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以及“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等精品展览。四川推出中医药交响乐《本草》、舞台剧《天回》,陕西推出系列专题片《秦药》《长安医学》等。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正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全球节目中心策划《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演播室科技+艺术创新形式,解读中医药文化的奥秘。



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更贴近青少年健康需求


如何面向中小学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介绍了此方面开展的工作。


一是聚焦形式创新,扩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加注重活动策划适应中小学的普遍需求,采取“活动模板+若干物料+自主组织”的方式,带动各地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如,在2021年冬至节气和2022年端午前后,分别策划开展了“听仲景故事 品中医智慧 做冬至美食”和 “端午艾草香 关注眼健康”的主题日活动,向参与学校提供活动方案、讲解课件、中医药文创手工物料等,参与学校根据实际灵活组织开展,活动累计吸引了750余所中小学25万多名学生参加。


二是聚焦普遍关切,加大青少年健康科普力度。从2018年起,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共青团中央持续推出青少年中医药加健康文化系列漫画“健康小课堂”,选取当下与青少年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以贴近青少年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已累计发布140余篇,篇均阅读量10万+。还推出中医药防治近视有良策等科普直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讲授相关知识。支持各地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出版单位编写青少年中医药文化读物,比如《中医药与健康》《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等。


三是鼓励各地拓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践。支持各地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校园中医药文化角等,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选修课。如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线上“杏林使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健康知识进校园云答题等,都为提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成效做出了有益探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崔茜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