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百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特别提到要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
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存的问题与困境
中医有疗效,中药是关键,中药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困境:第一,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民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破坏、开发过度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野生中药材供给减少,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显示一些野生中药资源处于濒危、稀有和渐危状态,例如雪莲花、五裂黄连、麝香、羚羊角、石斛、羌活等,即使有些野生中药材已经实现了人工培育和规模化生产,但药效与野生中药材相差甚远。第二,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缺乏利益共享机制。目前,中药的国际化主要是以出口中药原材料为主,中药国际化变成了中药材的国际化,不仅附加值不高,而且也使得中药资源流失严重,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将受限,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国内外中药资源“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种植、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全球中药产业价值链。第三,中药国内国际循环畅通不足。近几年,中药种植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中药炮制产业稳步发展,中药国际化竞争加剧,不仅国际市场及国际组织对中药开始重视,而且“洋中药”也在国际中药市场上崭露头角,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通过卫生检疫和检验制度、中药质量技术标准和用药安全标准、绿色环境标识等方法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得中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更加困难。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服务人类健康,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因此需要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中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
从国内大循环来看,中药产业的发展依托于政策、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要在国家层面全面动态掌握中药资源情况,实现总体布局和开发利用。在中药种植和生产领域,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保障道地药材生态环境,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用现代科技加强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从源头保障中药材高质量基础;在中药材流通领域,建立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不仅要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而且要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在中间环节保证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在中药制药领域,发扬中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中医药优秀文化,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手段扬优强弱短板,保证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在道地药材产地建立境外中药产业合作示范区,构建“以国家政策引导为主+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方式”的“三位一体”中药产业发展模式。在国家层面,国家创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推进中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药企业抱团出海。在企业层面,各省市企业根据自身的中药资源优势对接六大经济走廊,例如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檀香、沉香、血竭等原产中药;在中巴经济走廊发展三七、杜仲、石斛等原产中药,以此形成中药药材国内外资源对接及其中医药的国际化辐射,总之,企业在六大经济走廊要以东道国中药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为基础、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以及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为依托,布局“骨干带动,一区多园N基地”的境外中药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国际康复基地、中医药跨境贸易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实现中药产业种植—加工—运输—服务等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