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深度聚焦丨中医人才应夯实“读、做、写”基本功

 吴力强  陶国水

中医药自古以来有其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读、做、写”基本功,有助于培育优秀的中医药临床人才。


溯本寻源,熟读经典。纵观古今,读书是医家成才的必经之路。而典籍中不仅深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临床中医药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中医经典是学习、研究、发展中医学术的必读书籍。无论是古代亦或现代中医大家,无不熟谙经典,以借前人之智慧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守正创新。名医岳美中说:“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正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可是,这些书籍在很多中医药工作者走上岗位以后被冷落一旁,或仅为了应对考试,如此,医者对经典的理解显然不足,更难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清代文学家张潮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可见,持之以恒地诵读经典方能溯本寻源,才不至于在临证时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脚踏实地,做好临床。读书可以领略前辈的为人、为医之道,而临证是为了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前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要学用结合,至于“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则更指出了临证的重要性。历代很多著述等身的大医,都是临床高手,《明史·方技传》载:“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色优势得以彰显,面对疫情来势凶猛,中医大家第一时间深入一线,凭借丰富的临床积累,参考古代医家经验,才能有底气,果断判定病性,处方用药,践行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清代纪晓岚曾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笔者认为,做好临床实非一句空话,要医者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和专注,发扬脚踏实地,刻苦精研的拼搏精神,才能在遇到棘手问题时,也不至于“慌不择路”,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笔耕不辍,勇于争鸣。医道精微,学习入门要专一,思考问题则更要深入,这就离不开动笔。动笔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新安医家程钟龄在读书、临证之外,也善于撰写读书笔记,他在《医学心悟·自序》中说:“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大悟,即援笔而识之。”又如评批一书,须要医家有精湛的理论水平和敏锐的眼光,以及犀利的笔触,才能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清代吴江名医徐灵胎评批《临证指南医案》堪称经典之作,他不仅用语精炼,和平切实,而且直抒胸臆,褒贬分明,读起来则则有味。笔者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要求医家在读书、临证的基础上,勤于笔耕,勇于争鸣,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立场,使读者更加心悦诚服,让中医药传承更有生命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崔茜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