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深度聚焦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何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邢永革 毛国强 陈红梅 薛晓娟 薄 彤 白迪迪 金沛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观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的倡导下,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组建了由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专家教师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研究课题组,并于2023年1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近期,课题组对“两个结合”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中国中医药报》刊发该课题组撰写的系列理论文章,供大家学习和交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观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防病治病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人类健康提供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医药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在“两个结合”学术研讨会上讲话。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对项目研究提出建议意见。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李鑫主持研讨会。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结合的良好基础


《周易·贲卦》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经典对“文化”的最早记载,意为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礼仪,对天下人进行教化。刘向《说苑·指武》记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是指与武力镇压相对的文治教化,中国古代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一动词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文化”的名词含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关于文化的定义,前贤多有论述。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干,以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为枝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融合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品格,是中国人民在文明发展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具有融通性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具有共性,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互通有无、彼此借鉴,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实现自我更新。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融合而出现玄学,与佛教思想融合而出现理学,与西方哲学融合而出现现代新儒学,从而实现了儒学的一次又一次嬗变。当今世界格局多变,为了使中华文化更好地助力当代中国建设,需要促进其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完成中华优秀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和升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世界优秀的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整体思维、和合思想、大同理想等不谋而合。当前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体现了“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西方全球治理理念的融合,二者都以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为目标,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方法与应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其理论与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而言,它既要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又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中,它体现了民众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代代传承,能够凝心聚力,为民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以发展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大众化过程,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大众化过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提供肥沃土壤。尽管二者基本性质有所不同,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均贫富”“小康”等价值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有着相似之处,这是促成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急于救国救民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首要选择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早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旧中国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即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观念逐步融通,内在活力被激活,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传统文化解决不了的近代历史难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同样,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当前,我们党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代化建设有机衔接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适应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内涵概括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十个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和高度契合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选择


“五四”运动以后,早期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两个结合”的摸索,1923年瞿秋白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初步具备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20世纪30年代,深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他在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1938年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路。可见,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中国共产党人具备实现两者结合的主体条件,他们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深受其滋养和浸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二者的结合,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了双赢。


总之,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前我们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实现“中国梦”。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中医药人要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紧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它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与基因。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运用中华智慧同自然、疾病作顽强斗争中凝聚出的医学智慧,是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由中医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构成,包含了中医药文化理念、文化实践、文化环境三个层面,体现了中医药的人文属性,具有塑造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中医药学思维方式和认知、揭示中医药学规律、影响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功能。在理论上强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辨证施治”“三因制宜”“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医乃仁术,传承了中华仁爱思想;“三因制宜”“辨证施治”等个性化治疗特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等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核心思想。


当今,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医药文化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作为中医药人,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体系,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我们首先要确保方向正确,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中医药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完成转化,即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中医药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深入挖掘它与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整体观、辩证观、阴阳平衡观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探明其具体来源、构成要素、发展规律。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如其中的医世、治国、安邦思想,成为当代治国理政思想的来源之一,很好地诠释了自古以来的“上医医国”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他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独到认识和深刻见解,他创造性地运用“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扶正祛邪”“刮骨疗毒”“猛药去疴”“养血润燥,化瘀行血”等中医药的理念、术语阐述治国理政思想,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我们在深化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明确其医学作用、社会功能、精神价值,进一步提炼其中的精华,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更多优秀元素注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在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激发人民创造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我们在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中既要注重对自身特色文化的发掘,为世界人民提供中国智慧,也要找到更多的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接点,获得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用中医药的方法和技术造福于世界人民。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考察时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当前中医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全球公共健康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了扩大与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需要加大中医药“走出去”的力度,而中医药走出去的先决条件是文化先行,让世界人民广泛了解并逐渐接受中医药文化。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既要坚定科学自信,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先进性,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也要加强与外来文化的沟通,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着眼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与全世界文化发展,充分挖掘中医药的普世价值,提高融通性。其中尤其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和谐发展,逐渐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医药在更深层次上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中医药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者,探讨关于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结合的问题,其着眼点更在于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体系的重构是知识分子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历史上正是由于北宋时期仕子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才出现了儒学的复兴。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勇于发扬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增强使命感,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全身心投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中,构建起与这个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道德和价值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起当下华夏儿女认同的价值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崔茜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