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文章推荐 | 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姚卫海,E-mail:lyao@126.com

DOI:10.16025/j.1674-1307.2022.08.009

中暑指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1,其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暑可以用来描述从轻微症状如热疹、热痉挛等到致命性热射病等一系列疾病,即热相关疾病。狭义的中暑以机体失代偿后核心温度升高、严重脱水为特征,包括热衰竭和热射病2

中医7学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中暑多因烈日下或高温中的长时间劳作,暑热之邪乘机侵入机体,伤及气阴而发病。中医对于中暑的治疗和调护等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尚无中暑中医临床诊疗共识或专家共识发布。2015年,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国内首个关于中暑和热射病的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019年,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联合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对该共识进行了修订,发表了2019版《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3。因此,有必要制定中暑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以指导临床实践。

2019年8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联合成立了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简称“专家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组织国内急诊专家就中暑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形成了《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初稿。按照德尔菲法进行了投票,于调查问卷投票后,结合专家意见,经专家组成员讨论修订,最终形成本共识意见。

1 范围

本共识意见提出了中暑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的建议,适用于夏季中暑患者,其他发生于夏季的传染或感染性热病不在此范围,但可参照本共识意见进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中医学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暑热之邪极易乘机侵入而发为中暑。临床症状:发热、乏力、汗出、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头痛,甚至口鼻及皮下出血、晕厥、昏迷、抽搐等4

3 病因病机

中暑由外感暑热之邪、内因正气不足而成5-6。暑热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侵及人体,传变极速,直入气分可导致津气耗伤,甚或出现津伤、气脱、神伤的危重证候。如暑热未及时清解,极易迅速内传或直入心营,导致气营(血)两燔、痰热闭窍、生痰动风、风火相煽等严重病变。中暑后期,一般表现为津气两虚或兼余邪留恋的证候7

夏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湿邪气弥漫空间,故暑邪常夹湿邪侵犯人体,此类中暑,亦可称为暑秽。

4 分型

4.1 轻症

①气分暑热: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②气分暑湿:临床表现:身热汗出,胸脘痞闷,下利稀水,小便短赤,面赤耳聋,不甚渴饮,舌质红苔黄滑,脉滑数。

4.2 重症

①暑伤气阴:临床表现:身热,体倦少气,精神不振,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而干,脉虚数或细数。②暑入营血: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痰壅气粗,声如拽锯,舌绛少苔而干或苔黄燥,脉细数或细滑数。③暑热动风:临床表现:高热不退,烦闷躁扰,甚至神昏,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5 治疗建议

5.1 治法治则

暑热为阳邪,对中暑患者应迅速移于风凉处,积极有效地降低体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但也要避免体温过低。切忌潮湿,忌用冷水冲洗8-9。李梴《医学入门》谓:“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凉处,不可卧湿冷地。”。戴思恭《证治要诀》中谓:“中暑……切不可以冷水及用十分冷剂。”

暑热之邪侵犯人体,多停留于气分,易耗气伤津,治疗以清热为主,兼益气养阴;重者可入营血,治疗以清营凉血为主。引动肝风者,则治以清热凉肝息风。暑邪兼湿者兼治以淡渗利湿10

5.2 辨证论治

5.2.1 气分暑热:治法:清热生津。主方:白虎汤(《伤寒论》)加减11-12,IIa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药物: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气虚者加人参,或太子参,或西洋参。

5.2.2 气分暑湿:治法:清热祛湿,宣通三焦。主方:三石汤(《温病条辨》)加减13-14,IIa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药物:石膏、寒水石、滑石、杏仁、竹茹、白通草、金银花。

5.2.3 暑伤气阴: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方: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合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15-16,IIa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药物:西洋参、石斛、麦冬、五味子、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5.2.4 暑入营血:治法:清营凉血,或加豁痰开窍。主方:清营汤(《温病条辨》)合犀角地黄汤加减612,IIa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药物:水牛角、生地黄、玄参、麦冬、白芍、牡丹皮、黄连、金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或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2.5 暑热动风:治法:凉肝息风,清热止痉。主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12,V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药物:羚角片、双钩藤、桑叶、滁菊花、鲜地黄、生白芍、川贝、淡竹茹、茯神木、生甘草。抽搐明显者加生牡蛎、代赭石;伴瘀血者加地龙、水蛭。

6 常用中成药

6.1 安宫牛黄丸

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用于暑热入心包、高热痉厥、神昏谵语17。V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

6.2 十滴水

具有解暑健脾的功效,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18。IIb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

6.3 仁丹

具有驱风解暑健胃的功效,用于轻度中暑,恶心呕吐19。V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

6.4 藿香正气软胶囊(或丸、或水)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中暑(暑秽)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20。IIb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

6.5 参麦(生脉)注射液

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用于暑伤气阴见身热多汗、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者19。V级证据,有选择性地推荐。

7 预防与调护

中暑是一种急性损伤性疾病,防护措施如下:①做好户外防护,如选用透气的帽子,选择在清晨或黄昏时从事户外劳动。②饮食均衡清淡,适时补充水分,常服清暑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凉茶等)及淡盐类或功能性饮料,多吃水果蔬菜,忌烟酒,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③增强体质。④穿浅色的衣服,若必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须定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及电解质。

执笔人:徐光勋,张胜男,姚卫海

主要起草人(排名不分先后):

刘景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姚卫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齐文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杨志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刘祖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王 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 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李桂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智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岩松(北京中医药大学)

徐光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胜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负责起草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略)

引用本文: 

[1]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22,41(8):862-864.

  来源北京中医药杂志

  编辑:崔茜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