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特别关注 | 【“我们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①】基层中医药服务更公平更可及更便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得以进一步加强——

随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二五”、“十三五”以及“十四五”行动计划相继实施,中医药为“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明显改善。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十年来,以县级中医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会办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已逐步完善。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安徽、海南等省市实现了县(区)级中医院全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县域达1615个、覆盖率为86.32%;85.3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84.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40%的村卫生室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87.4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3.97%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中医类门诊部3539个,中医类诊所63291个。

尤其是在四川,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已达到8005家,其中民营中医类医院132家。在浙江,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已成为杭州市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拱墅区大运河中医药一条街、上城区河坊街中医药一条街和五柳巷中医药一条街可以为往来的百姓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体系健全的背后,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的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9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0%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基层中医服务量占比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量比例分别为9.7%、7.8%、9.4%、42.3%。

中医药健康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从2013年起,中医药健康管理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开展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68.42%和73.57%。

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维护健康、发展治未病和康复等多元化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国85.81%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越来越多生动典型如潮水般涌现。江西打造的热敏灸应用示范乡镇,示范村,构建起以热敏灸联盟医院为龙头、热敏灸小镇为主体、热敏灸乡村(社区)为支撑的热敏灸养生保健服务体系。

山东潍坊在全市实施的“全民艾健康”行动计划,已在全市建设免费艾灸示范点1600个,培训艾灸技术指导员3400余人,向全市居民免费发放艾灸器具48.3万套,实现了县级区域全覆盖。

各地积极主动升级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正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实现新发展。

中医药服务基础明显夯实

十年来,各地各部门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明显夯实。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1168个县级地区创建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共有78个地级地区创建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还将在有序衔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工作的基础上,创建一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引领事业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各地通过采取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岗位)培训、特设岗位计划、订单培养、定向招录、返聘、中医药人员引进“绿色通道”、在职人员学历教育、师带徒、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等措施,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人才,充实基层中医药队伍,提升现有人员能力。

截至2022年,建设起143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将近3000名乡村医生纳入传承工作室继承人,采取师承教育的方式,培养提高乡村医生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水平。

每年支持开展40余项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为主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已经培训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近8000人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在山东实施的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乡村中医师3+3能力提升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项目,已经累计培训乡村医生10余万人次,五级师承继承人2000名。

人才培养“显而易见”的成果是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得以广泛推广。

截至2021年,能够提供非药物疗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占同类机构总数的比例为97.94%;能够提供非药物疗法的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总数的比例为74.73%。

各地也加大鼓励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四川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遴选103项省级中医(其中少数民族医24项)适宜技术进行培训推广,并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大赛,促进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以“乡村医务人员会背诵 100 个中彝医药汤头歌(方剂)、会知 100 种中彝药饮片功效、会识别 50 种当地常见的中草药、会熟练掌握运用 5 种常用适宜技术的‘1155’工程”为抓手,推动基层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提升。

中医药服务阵地不断筑牢

曾经,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更多的是在市级、县级中医院,随着服务体系健全,服务能力提升,优质中医药资源得以下沉,不仅助推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也不断缩短着百姓看病寻医的路程。

如今,随着基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中医药”促使中医药服务半径进一步拓展,“云端”上的中医药服务可以让百姓“足不出户”看上好中医,进一步筑牢中医药服务阵地。

2020年底,依托现有机构建设起31个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并联通基层中医馆,可以为中医馆提供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服务,该平台共接入中医馆1.4万余家,注册医生3.7万余人,累计接诊病人1283万人次。全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县(市、区)级中医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已分别达到1576家、2963家、13066家。

全国关于“互联网+中医药”探索的脚步不曾停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设立全国首家互联网国医馆。陕西安康市“国家省市县镇村六级一体化”分级诊疗网络连接3家三级医院、21个县级医院、150个镇级卫生院和123个村卫生室,形成“远程医疗安康模式”,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此外,随着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基层中医药规范管理不断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得以进一步夯实。

近年来,403家三级医院为对口帮扶699家县级中医院,采取驻点帮扶、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持续提高受援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8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每年赴“三区三州”开展巡回医疗,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提升脱贫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如今“三区三州”28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设置已经实现全覆盖。

同时,各地通过开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专项检查、中药饮片管理专项检查等措施,普遍加强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中医药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中药流通环节和质量的监管,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和中药使用管理,紧绷“安全”底线,紧守“质量”严关,不断筑牢中医药服务阵地,让广大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崔茜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