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载体,是预防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沿阵地,是疫情发生的第一场所、疫情防控的第一现场、疫情救治的第一战场,是事关全局的根系所在。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落细落小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远,在几千年防病治病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疫辨证论治体系和独特的防治疫病技术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切实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的中西医协作机制,确保发挥中医药作用落到实处。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支撑,科学防治是有效防控疫情的必然要求,科技抗疫必须贯穿始终。从科学救治到研判疫情,从药物研发到疫苗开发,从“揭榜挂帅”到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从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事实证明,数字技术为我国疫情防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了强大支撑,在疫情监测、态势研判、病学分析等方面显示了巨大能量。应重视发挥数字技术支撑作用,构筑起防疫和发展的智慧防线,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让数字化成果更加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保障民生所需。
建立健全四大机制:提高数字技术赋能中医药社区疫情防控的运行效率
建立健全平战结合机制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常态化下疫情防控体系持续构建,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工作机制。下一步,要完善平战结合工作方案。健全疫情防控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提高“平战转换”效率。要完善医疗救治配套和动员机制。实现“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提升应急救治效率。要完善资源储备机制。按照“立足战时、着眼平时”要求做好合同储备、产能储备和实地储备,提高疫情防控资源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中西医协同机制
中西医协同是我国疫情防控的最佳方案,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是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一要完善中西医协同响应机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发生后,从组织领导、参与机构、专家成员、应急预案等方面都要有中医药部门和中医药专家参与,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全面参与疫情防控,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二要完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中医药全面参与研究制定预防方案、诊疗方案和病例讨论,全程参与医疗救治,促进中西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常态化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三要完善中西医协同的会诊制度。完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建立健全医防融合机制
医防融合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抓手,是实现早期预防、科学救治的重要之举。推动医防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的重点在“防”,防的重点在于“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隔离、早治疗,把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二是健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双方在医防队伍、资源配置、医防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实现在诊、防、治、控各环节的高效协同、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升基层社区“哨点”监测敏感性、预检分诊和疫情防控能力,织牢织密基层社区公共卫生网底。
建立健全整体智治机制
“整体智治”是整体性治理理念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以数字技术推动全域整体智治,是顺应科技革命潮流,实现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有效之举。一是完善社区“数字化+网格化”治理模式。发挥社区作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第一线的基础性作用,保证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做到可溯、可防、可治和可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二是完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多点触发的自动预警提醒与快速反应体系,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快速发现、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三是完善“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工作机制。依托数字技术,以“一图一码一库一指数”为抓手,实施精准、精密、智慧、智能的点穴式管控和指导,提高主动防疫的能力和水平。
助力五大智能: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中医药社区疫情防控的实现路径
助力中医药实现智能化预防
践行中医药“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精准实施中医药预防干预,全力支撑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更加高效。一是建立健全传染病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传统中医医学医术,发现和预测中医药在预防疾病过程中的隐性关联知识,建立传染病的预测模型,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提前实施中医药预防干预,避免小病酿成大疫。二是构建以“中医药+互联网+社区”为核心的疫情预防控制体系。通过“互联网+”推动中医药预防控制体系覆盖到基层社区,从预防、治疗到康复全链条进行中医药干预,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三是构建科学灵敏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在疫情监测分析、病原溯源、科学研判、及时预警、预防控制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第一时间提供预警信息,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干预,为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争取宝贵时间。
助力中医药实现智能化诊断
《医门法律》言:“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智能医疗下的中医以中医理论与诊疗实践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数据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处理,使中医诊断更加量化、科学、规范。一是实现智能化望诊。在舌诊方面,运用彩色舌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算法等方法实现对舌质、舌色等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在面诊方面,运用图像分割技术实现对面色、光泽和脸型等特征进行精准提取;在目诊方面,运用人眼检测算法、跟踪算法等实现对眼球运动轨迹的捕捉定位。二是实现智能化闻诊。在听音方面,运用双向关系型记忆网络、高斯混合模型等技术实现对语音识别和语音量化;在嗅味方面,运用呼吸气体分析仪、口臭检测仪等实现对气味信息进行检测分析。三是实现智能化问诊。基于患者的症状、既往史等海量中医大数据,运用智能化交互方式,实现智能中医问诊。四是实现智能化脉诊。运用脉象采集传感器技术、脉象特征提取方法对脉图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识别。
助力中医药实现智能化治疗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既能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能有效避免线下聚集性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缓解疫情期间医院诊断救治压力。一是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集网上预约、在线咨询、视频诊疗和健康管理等系列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满足疫情期间对“非接触”式就医需求。二是发展远程医疗。依托数字技术,发挥大型中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差的边远地区或疫情地区的病人进行远程诊断与治疗,对当班医生进行远程手术指导,对当班护士进行远程看护指导,有效缓解疫情期间医院诊断救治压力。三是发展移动医疗。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智能设备来实现网络联通,通过智慧医疗APP、医疗O2O等提供在线咨询、医疗护理、远程诊断和用药管理等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
助力中医药实现智能化传承
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也是助力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创新的有力手段.一是中医古籍数字化。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数字化手段对中医古籍进行处理,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二是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数字化。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用药规律、辨证逻辑和处方经验等都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构建名老中医药大数据信息资源库,研发开放式智能化中医药传承信息管理系统,从数字化的角度实现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和医学医术的传承。三是民间经典名方数字化。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方法,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挖掘这些“宝库”精髓,把“宝库”精髓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助力社区实现智能化治理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治理是复杂的系统科学问题,亦是科学应变、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运用数字化手段为社区治理赋权和赋能,推动社区进行数字化治理的升级转型,有效提升社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服务的精准性,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数字治理主体多元化。基层社区数字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在数据融合互通、业务协同方面更加有效地互动、互补、互联,有效提升社区协调合作能力,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二是数字治理服务精准化。依托科技赋能推进精准施策、精细治理,运用“一图一码一库一指数”实行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构筑社区防疫和发展的智慧防线,为社区民众和企业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三是数字治理成果共享化。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氛围,让治理成效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