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医药学院 杨海平
•中西医协同是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最佳方案,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是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预防关口前移,精准实施中西医预防干预,提升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按照平战结合、中西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要求,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未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要加快构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应急和依法防控是做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根本保证,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运行起到关键作用。要健全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应急治理能力,从而为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明确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中的地位,增加“支持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西医并重”等条款,从法律层面保障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是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明确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功能和定位,特别是在第五章中,要增加“发挥中医药救治作用”等条款,进一步明确将中医药纳入传染病治疗体系。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要明确专家咨询委员会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家参与,建立中西医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
三是出台《公共卫生法》《中医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和《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医疗事故以及中医医疗纠纷等提供法律依据,实现我国公共卫生事故处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中西医协同机制
中西医协同是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最佳方案,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是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的中西医协同机制,建立中西医联合的会诊制度,完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是健全中西医协同的工作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发现、应急响应、医疗救治等全链条中建立中西医协同应对的工作机制。首先,建立中西医协同响应机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后,从组织领导、参与机构、专家成员、应急预案等方面都要有中医药部门和中医药专家参与,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全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其次,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中医药全面参与研究制定预防方案、诊疗方案和病例讨论,全程参与医疗救治,促进中西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常态化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
二是建立中西医协同的会诊制度。建立健全中西医共同参与、全程协作的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使中医药全方位、全过程深度介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及时启动中西医协同响应机制,及时委派中医专家赴一线巡诊会诊,确保每家定点医院都有2名以上中医师进驻,协同开展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强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加强中西医诊疗方案之间的协调性;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中西医会诊和联合巡诊,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效果。
三是制定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在临床诊治中,应汲取中西医理论,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哪种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就用哪种,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在模式上,要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融入现代疾病诊疗全过程,凸显中西医结合优势,结合临床诊疗实践,不断探索形成精准化的中西医协同的综合诊疗模式和规范;针对重大疑难疾病,要强化多学科综合救治,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完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控制体系
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预防关口前移,精准实施中西医预防干预,提升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努力把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隔离墙”。
一是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注重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由“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将预防关口前移,做到早介入、早发现、早干预,精准实施中西医预防干预,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二是推进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控制体系信息化。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在疾病监测分析、病原溯源、科学研判、及时预警、预防控制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第一时间提供预警信息,中西医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干预,为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赢得宝贵时间。探索构建以“中西医结合+互联网+社区”为核心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防控制体系,通过“互联网+”推动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控制体系覆盖到基层社区,从预防、治疗到康复全链条进行中西医结合干预,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三是提升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对标国际标准,把握公共卫生发展方向,坚持中西医结合,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的分析研判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联动、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将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预防医学相结合,以践行培养“公共卫生学+中医学+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思路,以适应社会医疗与医养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预防与应急结合的需要,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健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平战结合、中西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要求,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做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彰显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效能和制度优势。
一是践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理念。坚持中西医并用,统筹中西医资源,强化中西医协同救治。对轻症患者、无症状患者,实行早期分层干预,做到中药早服应服尽服,有效减少轻症向重症发展;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组建中西医联合诊疗团队,建立中西医会诊和联合巡诊制度,实行“一人一案”,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减缓重症向危重症发展,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效果;对出院恢复期人群,加强中医康复调理,促进患者尽早完全康复,减少后遗症。
二是建立平战结合、中西结合的医疗救治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医疗救治体系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的需要,又要满足“平时”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按照平战结合、中西结合的要求,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机制,形成由“定点医院—诊治中心—基层诊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成的医疗救治网络,全面提升传染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救治机制,既能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能有效避免线下聚集性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缓解疫情期间医院诊断救治压力。
三是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健全临床科研一体化机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重点专科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深入开展中西医防治传染病的相关研究,推动临床创新成果产出,提升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开展对重大疑难疾病和传染病进行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形成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创新技术与方法,形成重大疾病防治的“中国方案”。补齐基层医疗救治能力短板,实施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每个市州、县市区至少建设有一所设有传染病病区的医院。
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度、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完备高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物力和科技保障功能,全面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切实提升保障水平。
一是加强中西医应急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支持建设一批中医急诊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传染病学等重点学科,推动疫病领域的中西医融合发展,探索建设社会需求相融合的交叉型、应用型新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中西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应急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从业人员的应急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理培训,发挥基层医卫人才“前哨作用”,培养其成为基层“健康守门人”。
二是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中西医防治传染病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攻关,建立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模式,开展中西医结合参与防治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支持国家传染病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传染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中医传染病临床救治及科学研究的网络体系。完善中西医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是提高中西医应急资源生产和战略储备。坚持以政府储备为主体,以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储备体系。民间储备机制要不断创新,鼓励社会公众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实现“藏医于民、藏药于民”,以备战时需要;生产能力储备要提前规划和部署,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进行生产转换,以满足紧急情况需求。组织中西医药专家,研究确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预防救治常用药材的储备种类和储备规模,纳入军、民和地方政府一体化的应急物流系统,使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在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做到统一高效、有序有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