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毛主席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开展人民卫生事业的号召,以推动中西医学术的交流与提高,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华医学会总会与北京中医学会共同努力,组织成立“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医、中药、西医、西药、针灸等5方面的专家组成:中医方面有彭泽民、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赵树屏、朱颜、李振三、哈玉民、于道济、白啸山、董德懋、申芝塘、赵锡武、高凤桐、萨仁山、卢英华、魏龙骧、路志正、樊干乡;中药方面有乐松生、刘一峰;西医方面有傅连暲、宫乃泉、方石珊、黄鼎臣、钟惠澜、李涛、胡传揆、李宗恩、张孝骞、沈其震、龙伯坚、孟昭威、胡兰生、贾魁、黄胜白、严镜清、邓家栋、张庆松、计苏华、鲍敬桓、周泽昭;西药方面有孟目的、薛愚、周梦白;针灸方面有朱琏等;。
1953年11月18日,在中华医学会总会召开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会章,并确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任务是:交流中西医临床经验并普及学术,提供医学上的各种研究问题及收集有关参考资料等。大会选举彭泽民为主任,傅连暲、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赵树屏为副主任,傅连暲等十人为常务委员。李涛、龙伯坚、朱颜为秘书。
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成立后,分别于1954年1月12日和2月15日两次召开中西医学术交流座谈会。座谈会请北京医学院医史科李涛教授分析了中医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情况,他说“只有中医了解西医,西医懂得中医,互相了解学习、研究以后,才有可能使西洋医学和中医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大家一致认为:要将中医临床经验加以科学的系统的整理,必须要有许多科学家和中医一起参加这一细致的劳动;必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才能发扬和提高中医学术,使中西医学术交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祖国人民、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