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中医学术,解决广大群众的治疗问题。1952年底,北京中医学会感到中医本身有责任组织一个中医医疗机构。当时根据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精神,准备首先开办针灸门诊部。
1952年12月26日开始,北京中医学会委托白啸山、高凤桐等负责进行筹备。地点在西单十八半截胡同,建筑面积180平米,拨经费8000元(旧制人民币)。经过不到两个月的规划、筹备,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于1953年2月23日正式开诊。名誉主任白啸山,主任高凤桐,副主任刘介一。
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于1953年10月1日增设内科门诊部,改称“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并准备逐步增添临床各科,成立中医医院。
1954年6月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又增添了正骨科、外科等,逐步发展壮大。1955年,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每日门诊数量,已由最初80人次,增加到400人次以上。医师和工作人员随之由11人增加到30人,并对外建立了医疗合同关系单位22家。除治疗工作外,还培养技术干部担任进修同学的实习指导。北京两个中医进修学校每班毕业都有学员到门诊部来实习。门诊部除政治学习、毕业实习、病历讨论外,还有生活检讨、考勤考绩制度,管理逐步做到规范化。
北京中医学会中医门诊部的创办,为后来市立中医医院和护国寺医院的建立以及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