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北京中医药学会历史沿革(连载八)

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公布了全国卫生会议《关于医药卫生事业公私关系的决定》,提出:“对私人联合经营的医疗机构应给以适当的鼓励扶植和指导,并动员个别开业的医务人员组织联合医院或联合诊所,使其成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助手”。同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充实国防建设中卫生人员的决定》中也提出:“凡因实际困难不能参加国防建设或公立医疗机构的私人开业医务人员,各地卫生机关尽可能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助他们参加组织联合医疗机构,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医疗效能”。上述两个决定,针对当时国家卫生基本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决定公布之后,全国医务人员开始组织起中西医联合诊疗机构。

为了把散在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解决北京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缺医少药的问题,帮助政府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决定引导建立联合医疗机构。

1951年4月,北京中医学会成立联合医院诊所委员会,主任委员于道济。委员会的宗旨是:协助推动联合诊所组织工作并加强其团结以求其健全与发展,达到医疗与预防相结合,建立地区责任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之目的。

委员会的任务是:①发动与协助中医学会会员组织联合医院诊所并负责审核该院所章则转呈卫生主管机关备案并应向其随时建议,促进其工作的开展。②调查统计联合医院诊所一切设施,研讨实际问题,提供意见或具体计划,以备有关部参考与咨询。③促进联合医院诊所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尽力协助政府,负责担任医疗与预防工作,做好公家医疗机构的助手。④汇集并研讨联合医院诊所临床治疗报告,提供医药研究部门进行科学研究。⑤会同中医进修机构与医药研究团体,按照联合医院诊所业务学习的需要,组织各种医学讲座。

联合医院诊所委员会为团体制,以联合医院诊所为组织单位,每个单位的组织成员,无论中西医师、助产士、药剂师、化验员等均可为该会团体会员。

北京市第一批联合诊所共有4个,于1951年5月1日前开业,即:永定门联合诊所,由董德懋大夫负责筹办;海淀联合诊所,由祝伯泉大夫负责筹办;阜成门联合诊所,由赵绍琴大夫负责筹办;德胜门外联合诊所,由宋阼民大夫负责筹办。

在第一批联合诊所的带动下,北京的联合医疗机构很快发展起来。自1951年4月到1955年,北京市共成立43 个联合诊所,28个分诊所。之后又发展到200多个。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学院等三个大型中医研究、医疗和教学机构成立,各联合诊所的骨干中医师部分被充实到这些单位成为骨干力量。其余人员在联合诊所基础上,由卫生部门扶持发展而成为街道医院,后又转化为区属或县属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