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特别关注|北京有哪些传统医学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起了解~

编者按: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发布了《人民的中医药非遗》专题片。张伯礼、石学敏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纷纷在片中寄语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冀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北京地区共有9项传统医学项目入选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注:排名不分先后)


鹤年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先后由曹萨飒、王圣一、刘一峰等世医家族传承,是北京医药行业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
  
鹤年堂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数百年坚持“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的理念,形成了以“调元气,养太和”为文化内涵的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包括“和者鹤寿”的天年观,“阴阳之律,性命之本”的认知观,“终身养生不辍,整体平衡不偏”的整体观,“生命无养,逆之于体”的“天道鹤年”观,“生命无调,体自弱衰”的“人道鹤年”观和“未病常调、将病预调、已病医调”的“以调求和”之法,“节、律、神、和”四字诀的“以神求和”之法及形养术、神养术、药护术、食养术、按摩术等。鹤年堂饮片的传统炮制技术誉满京城,《西鹤年堂参茸醪醴丸散膏丹价目表》中记有694种药品,技艺独特,传承至今,堪称中医药养生宝库。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是数百年来祖国中医药曲折发展的历史缩影。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有着数百年的实践基础,是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们实现健康长寿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记,《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同仁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同仁堂的制药特色即传统中医药与宫廷制药的融合,概括为“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宫廷正骨是以清代上驷院绰班处正骨科为基础,针对跌打损伤等骨科疾患,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治疗体系。通过五代宫廷御医及现代医师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学术流派。
  
宫廷正骨的主要手法特点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宫廷正骨手法在治疗骨折方面,强调“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在治疗筋伤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柔、透、巧”。
  
宫廷正骨体系中所使用的实物分为内服中药类(如跌打紫金丹、健骨止疼丸等)、外用中药类(如骨科熥药、跌打万应膏等)和外用器械类(如元书纸排子)。
  
清末御医夏锡五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吴定寰教授继承并发扬了宫廷正骨的学术思想及文化精髓,广泛结合临床实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欲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冲破单线、单薄的家族传承链条而发扬光大,必须加以保护。



1798年吴瑭著《温病条辨》首创安宫牛黄丸。其后同仁堂开始生产安宫牛黄丸。1870年乐十世乐平泉修订《同仁堂传统配本》,首列瘟疫门,安宫牛黄丸是瘟疫门首药。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有文字记载的传承至今151年。在百余年中,同仁堂将自身的制药工艺和清宫御药房制药标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不仅是立足之本,更是健康的写照。具有传统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特色的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在传承百年后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为百姓所熟悉和接受。

清华池传统修脚术采用中国传统医术、刀法相结合的疗法,施行修、挖、切、劈等技巧,对症运刀,治疗足部疾患。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体特定部位的经脉筋腱,以行气活血、调理脏腑,而达到强筋健骨、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其理论源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筋学说,治疗技术则滥觞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按跷”之术。此疗法发端于清末,五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葛氏家族原籍山东蓬莱,祖辈因闯关东定居于辽宁锦州,第一代创始人葛献宝在山东悬壶济世,始创“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传至第三代葛长海,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手法技术,后调入北京工作。北京市海淀区成为“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的主要传承地区。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继承中医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脉位理论和捏筋拍打技术。该疗法手法多样,简便易行,适应症广泛,疗效确切,传承方式具有开放性、多样化的特点。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学术思想以“伤寒温病融会贯通,河间易水兼收并蓄”为其突出的学术特色,是燕京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治病必求其本”,反对脱离实际的“虚学”,强调躬亲实践的“实学”。1929年,孔伯华先生联合同道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高等教育学府北平国医学院,培养学生700余人,为中医药及其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的精髓也得到了传承。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以其学术传人的临床诊疗为主要实践方式,并以其独特的辨证诊疗体系贯穿在辨证处方、学术著作、教材教案、医案分析等表现形式上。同时依托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之一的孔伯华名家研究室,搜集、整理孔伯华医案;收集、整理孔伯华先生弟子及再传弟子医案、代表著作、手稿、历史影像、医话医论,梳理了孔伯华中医世家学术传承脉络、完善了学术思想,使之能完整地得以传承。围绕北平国医学院历史传承,以选择病症入手,结合临床建模,使数据的采集及记录更具现代性、科学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文旅北京等

 编辑:陈艺璇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