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历史文化中记载着诸多名医的成长经历、学术特色和精神信仰,以史为镜,可以为后学树立榜样。
以史为镜修仁心。中医人在为人、为学、为医方面崇尚医者仁心。《丹溪翁传》中对朱丹溪有这样的描述:“翁简悫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明清时期,新安医家也多崇尚丹溪之学而形成“新安医派”,如徐春甫力倡“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他创办了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其中的“仁”字意义深远。今天的中医药工作者也应当在读经典、做临床的过程中,修仁心、树医德,建立自己在人民心中良好的医者形象。
以史为鉴传医道。中医药历史中也从不缺乏敢于提出“异议”的医家。如吴江名医徐灵胎对于《难经》,也经历过“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的过程。他在评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清灵可喜”“诸方亦有太猛厉者,不可采用”等评语,对当今我们品读《难经》、领略吴门医派的学术风格大有裨益。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对临床医案、学术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客观地指出其中可取及不足之处,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术空气,也能推动中医药理论不断创新。
以史明志立精神。明代医家吴又可在目睹崇祯年间疫病流行的凄惨景象,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放弃科举,深入疫区调查疫情,撰写了《温疫论》。可见,面对疾病的残酷无情,医家们所处年代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中医药人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回顾中医药的历史,这种栉风沐雨、奋不顾身的精神不仅可以使中医师承教育彰显深度和温度,也能让传承者更有责任感和凝聚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编辑:陈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