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特别关注 | 构建中医药文化立体化传播格局



广大民众相信、热爱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良好环境。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

中医药文化传播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系统工程。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各类机构,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所有机构都具有全局观念和担当意识,尽心尽力地各负其责,互衬互补,才能最终形成多方面协同、立体化推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格局。笔者认为,构建这种立体化推进格局需要从上到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活动组织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落地落实,需要通过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各项传播活动逐步实施。

传播活动主要有七种类型:一是阅读浏览传播者提供的有关中医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包括展板、图书、报刊文章、网站或公众号文稿等;二是中医药文化普及性课程,如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各类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三是非课程性宣讲活动,包括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讲座、中医药巡回讲演、中医药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四是感受体验类活动,包括中医健康咨询和体检、中医专家义诊、中药材辨识、中药材炮制加工体验等;五是走访观摩类活动,包括访谈中医药界人士和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或诊所、中药材种植园、中药制药厂等;六是征文和竞赛类活动,包含报纸、期刊、网络举办的“我与中医药”主题征文活动,社会团体和基层单位举办的中医药和健康文化知识竞赛等;七是综合性活动,包含中医药科普宣传系列活动、中医药主题夏令营、中医药特色旅游、参观中医药综合展馆等。大型活动有助于营造声势、构筑品牌效应,但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较大,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基层社会组织应该致力于组织好小规模、见效快的文化传播活动。

用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媒体作用

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媒体。在有效利用报纸、广播、期刊、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做到“凡媒皆用”。

新媒体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类传播媒体。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社会组织应该给予互联网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更多重视。互联网新媒体的主要工具和平台,包括微博、视频直播、电子杂志等。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其长处是伴随性、私人化,能够突破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学习、传播中医药文化。加强对传播媒体的社会监管,是用好传播媒体的重要保障。社会监管的目的在于避免内容低劣的中医药文化相关书籍、文章的出版和发表,坚决打击利用新媒体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恶意中伤和诋毁的“中医黑”行为。

组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普及宣传团队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信息源(信源)、传播者(传者)、受传者(受众)、信息内容(讯息)、媒体、反馈共六个要素中,传播者是一个具有核心地位的要素。所有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的人和机构,均属于传播者的范畴。能否组好一支具体实施传播行为的普及宣传团队,对于传播效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普及宣传团队通常可分为宣讲群体、解说群体、写作群体、编辑运营群体。宣讲群体包括负责中医药文化普及讲座、各级学校中医药文化基础类课程讲课任务的教师、专家。解说群体指中医药类展览会、中医药展馆(博物馆、陈列馆)、中药种植园、中医药产业园、中药制药厂等负责接待参观者的讲解人员。写作群体包括撰写中医药普及读物、报刊文稿、纪录片解说词、展览解说词等文字作品的研究人员、专家。编辑运营群体指各类中医药机构的门户网站和网络、手机新媒体中医药类平台的编辑人员、运营人员。

组好一支受欢迎的普及宣传团队并非易事。相关机构的领导者要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参与中医药普及宣传工作,专业人员要以精诚团结的精神面貌参与中医药文化普及宣传,甘当乐于奉献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

中医药普及宣传有自身的特定要求,一位有成就的中医药专业教师、研究人员未必能够写好一本供普通公众阅读的中医药普及读物,或者做好一场面向普通公众的中医药普及讲座。专业人员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具备化艰涩为通俗的“功力”,能够将来自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的理、法、方、药知识,比较准确地转化为普通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的编辑人员、运营人员,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受传者心理,提高文字编校、版式设计、内容制作和日常运营的水平。

建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观摩学习基地

中医药文化传播不仅需要给公众提供听讲座、看书、看视频的条件和环境,而且还应该给公众提供直观了解中医药历史、中医药文化的机会和场所。这些场所包括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材标本陈列馆或中药材博物馆、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药材种植园、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或中医药养生产业园、中药工业园、中药制药厂等。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观摩学习基地的模范成果,地方性观摩学习基地的建设,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例如,在有利于城乡绿化、不妨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园林建设部门可以在公园、植物园、街区空地专辟中药材种植园,建设居民身边的观摩学习基地。中医药相关机构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数字化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中药材展览馆、虚拟中药材种植园、虚拟中医诊所等,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直观展示各种中医药场景的新手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陈艺璇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