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特别关注 | 《“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印发: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健康服务体系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人民健康需求更加匹配,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

《规划》明确,构建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营造安全宜居的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等11项主要任务。

在构建强大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方面,《规划》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核心技术作用,依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在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到2025年,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个数达到2-3个,建设国家级中医疫病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实验室。推广应用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升中医药传染病诊疗救治能力。

在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均衡优质卫生资源布局。结合分区规划和人口分布,提升区属医院服务能力,重点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中医药等领域填平补齐资源缺口。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以国家级、市级中医医学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至少创建1所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达到3个以上,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达到3个以上。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比例达到95%。打造10分钟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圈。聚焦中医药核心技术,攻关50种以上中医专科疑难优势病种,形成中医专科硬核技术体系。加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中医服务总量比重达到50%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达到100%。发展壮大中医药城区和郊区服务圈,分类引导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一区一定位、一区一品牌”、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中医药发展空间格局。

在营造健康文化方面,《规划》强调,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开展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以社区学院为核心建设试点基地。打造以地坛文化节为代表的中医药科普文化大型主题活动集群。鼓励各区结合本地特色优势开展相关主题中医药文化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内涵建设。继续深化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全面系统整理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内容和传承发展状况。继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加快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二期建设,推进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陈列室、体验室、转化室”试点。树立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的文化自信典范。实现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和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各区全覆盖。

在推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规划》要求,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整合中医药科技、产业资源,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诊断、治疗、保健、康复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建设。到2025年,医药健康制造业总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

在纵深推动京津冀健康事业协同发展方面,《规划》指出,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将雄安宣武医院建成新区医院的典范。深入推进实施宣武医院、妇产医院、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卫生健康监督所等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合作。推进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安排中日友好医院、安贞医院、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中医医院、胸科医院、天坛医院、首儿所附属儿童医院、潞河医院等与北三县相关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开展支持合作,协同推进北三县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在健全健康北京建设支撑与保障方面,《规划》强调,建设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全科与专科融合型、西医学与中医学结合型、医药融通型人才培养。“十四五”时期培养150名公共卫生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为培育健康人群,《规划》要求,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开展营养促进示范社区建设,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在内的营养指导和咨询。


查看《规划》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陈艺璇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