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精神萎靡、身体乏力的时刻 —— 或许是长时间工作后的疲惫,或许是久坐后的身体沉重,哪怕只是弯腰捡一支笔,都可能觉得提不起劲。这时,一套简单有效的调理手法,就能帮我们快速唤醒身体活力。
今天,我们就从《初入职场・中医季》节目中,为大家整理几组实用的中医调理手法,轻松缓解身体疲劳,提振精神状态。
当你感觉昏昏欲睡、身体发沉时,不妨试试《初入职场・中医季》中提及的这组基础调理方式,无需借助任何工具,随时随地都能操作。
第一种是拍打促循环法,用手掌轻轻拍打手臂外侧、大腿外侧以及腰腹两侧,重点关注 “八虚穴”(即两肘、两腋、两髀、两腘)周边区域。通过轻柔的拍打动作,能促进全身气血顺畅流动,缓解肌肉僵硬感,让原本沉重的身体逐渐恢复轻盈,精神也随之慢慢振作。
第二种是跳跃提振法,若所处空间允许,起身原地跳跃 8 次即可。跳跃时尽量保持双脚同步离地、同步落地,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有效刺激下肢神经,快速提升大脑的清醒度。不过要注意,平时运动较少的人,跳跃后可能会有轻微气喘,只需稍作调整,待呼吸平稳后,就能明显感受到精神的提振。
若因穿着、空间等因素不便跳跃,意念引导抓地法便是绝佳替代方案。将双手扶在稳定的桌面或支撑物上,双脚平踩地面,先用力蜷缩脚趾,仿佛要将地面 “抓牢” 一般,同时配合缓慢踮脚尖的动作,停留 1-2 秒后放松,重复 3-5 组。整个过程无需大幅度动作,通过意念与肢体的配合,就能调动身体能量,快速驱散困意,恢复清爽状态,这一方法在节目中也被验证对改善低能量状态十分有效。
想要进一步调整身体姿态、增强身体稳定性与能量感,《初入职场・中医季》中推荐的简易站桩法值得尝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尖朝向正前方,双手在胸前呈 “虚抱太极球” 的姿势 —— 掌心相对,间距约 30 厘米,仿佛怀中抱着一个无形的球。接着缓慢下蹲,无需蹲得过低,找到身体最舒适的半蹲平衡点即可,保持这个姿势 1-2 分钟。
若过程中感觉颈部僵硬,可配合缓慢的头部后仰动作(幅度以不感到酸痛为宜)。这样的站桩姿势既能放松紧绷的颈椎,又能打开胸腔,让呼吸更顺畅,身体的能量循环更通畅,坚持片刻,便能明显感受到精神状态的提升,身体的疲惫感也会随之减轻。
●头部穴位按摩法。长时间用眼、用脑后,头痛、眼眶酸胀是常见的不适症状。《初入职场・中医季》中分享的头部穴位按摩法,能精准缓解这些不适,尤其适合需要长时间专注工作或学习的人群。首先是开天门法,这是中医里常用的调理手法,原本在小儿护理中应用广泛,成人使用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操作时,用双手拇指指腹,从两眉之间的 “印堂穴” 开始,沿着额头正中线向上推至 “前发际”,重复推揉 10-15 次。推揉时力度要轻柔,以额头感受到轻微温热感为宜,能有效缓解前额发紧、头晕等不适,让头部逐渐恢复轻松。
●揉太阳与点头维法。先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以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揉 1 分钟,再换逆时针方向按揉 1 分钟,通过这样的按摩,能放松颞部肌肉,减轻头部两侧的胀痛感。随后将手指移至 “头维穴”(位于额角发际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开 4.5 寸处),用指腹轻轻点按,每点按 1 秒后稍作停顿,重复 5-8 次,进一步舒缓头部神经,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组手法在节目中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
●眼部周围 “画八字” 法。双手食指轻轻弯曲,用指腹沿着眼眶周边缓慢 “画八字”:从眉头出发,沿着上眼眶外侧向眼角移动,再顺着下眼眶回到眉头,动作要柔和缓慢,重复 5-6 组。这个手法能精准放松眼周肌肉,缓解眼部干涩、酸胀等不适,让双眼重新恢复明亮有神,这也是《初入职场・中医季》中特别分享的细节化调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