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公共卫生既是城市平稳运行的安全底线,也是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健康基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更安全、更健康、更长寿”的核心目标,通过前瞻性的探索与规划,逐步构建起一套与超大城市发展节奏相协调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筑牢公共卫生防护屏障,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韧性
超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生态多样,易形成超级传播现象。北京市既面临全球超大城市的共性挑战,又具备独特的地域特征,需从多维度精准识别核心风险。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公共卫生形势,北京始终以“保障城市安全”为目标,从政策体系建设、监测预警、传染病防控到应急处置,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构建“平急(战)结合、医防协同、智慧高效”的安全屏障。
提升应急能力,构建平急结合的响应体系。在超大城市卫生应急与灾害管理中,北京深度融合全球经验,形成涵盖风险预判、机制优化、能力验证、智能预警、人文关怀的闭环治理体系,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自2023年起,北京持续开展全球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实时追踪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发布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信息,结合海关检疫数据与全球航班流量,运用预警算法实现疫情态势动态感知、及时预警和快速响应。
免疫规划成果显著,形成“北京经验”。北京自1990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95年以重组疫苗替代血源疫苗,2002年实施免费接种,2008年新增初一学生加强免疫,使急性乙肝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自2007年起,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有效守护“一老一小”健康安全;自2025年起,为初一女生提供免费HPV疫苗接种,进一步强化女性健康防控,形成了免疫规划“北京经验”。
强化监测预警,构建智慧化风险感知网络。作为超大城市,北京面临着新发传染病“输入﹢本土”防控的双重压力。自2009年以来,北京已先后报告亚洲首例黄热病、全国首例裂谷热等病例。北京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为目标,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无感污水监测体系,实现新发病原体的快速精准溯源与态势预测预警;建设覆盖“环境—宿主—媒介—病原—人”五元互作的动物监测体系;设立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与病原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新发病原的研究能力与应对水平。
优化传染病防控,精准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北京推行“分类施策、精准防控”策略。2012年以来,陆续推行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措施。截至2024年底,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为0.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治疗1年以上的病人病毒完全抑制率升至99.2%,超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目标。肺结核防控体系持续完善,疫情稳步下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开发现代分析技术与大数据、机器学习结合的风险物质识别平台,实现高通量、精准化的检测能力稳步提升。
优化健康服务与治理模式,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水平
公共卫生的目标是提升人群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在筑牢城市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北京正推动工作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型,围绕首都地区高负担重大疾病,探索覆盖“防、筛、管、救、治、康”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政策规划引领健康北京建设。近年来,随着北京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持续攀升,北京已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新的健康挑战:老年人口死亡占比逐年上升,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病成为主导,并呈现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慢性病共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城市建设,聚焦主要健康问题,连续出台多项规划纲要,有力推动人民健康水平提升。
以疾病负担测算为基础,优化慢性病防控。过去30年间,北京常住居民疾病负担持续下降,其中慢性病约占总疾病负担的90%,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肌肉骨骼疾病位列前三,占总负担的比例超50%。与国际主要城市相比,北京疾病负担下降明显,已低于纽约和伦敦。
明确危险因素,推进精准慢性病防控。2020年,北京市疾病负担的前七位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高血压、膳食危险因素、高血糖、高BMI(身体质量指数)和高低密度脂蛋白。针对这些因素,北京持续开展系统干预:今年3月,发布25条“体重管理”措施,将健康体重管理全面纳入日常健康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控烟工作,自《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成人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及吸烟相关疾病住院率均显著下降;发布“三减”行动计划及“三高”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断增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持续完善全民健康促进体系,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北京已建成一批健康支持性环境,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关注健康、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发挥首都“大卫生 大宣传”工作优势,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基础上,聚焦“一老一小”和农村居民健康教育,持续推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聚焦重点疾病干预,提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
北京立足自身实践,借鉴国际经验,从健康环境构建、重点疾病干预、国际经验转化等方面入手,绘出超大城市居民“更长寿”发展蓝图。国际经验表明,高人均预期寿命国家和地区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均预期寿命在75~82岁时,年均增长约0.23岁;超过82岁后,年均增长降至0.16岁。这反映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其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目前,北京人均预期寿命已步入缓慢增长期。进一步提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需依靠更精准的战略转型。
聚焦重点疾病干预,挖掘长寿提升空间。心脑血管疾病和主要肿瘤是影响北京居民健康寿命的核心因素。北京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和恶性肿瘤干预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通过系统性、科学化的疾病预防与干预,尤其是对可防可治的主要癌症进行重点管理,可以显著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推动短期内预期寿命快速提升。将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负担肿瘤纳入重点干预战略,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疾病负担,支撑“更长寿”的城市发展目标,也能实现卫生投入效益最大化,实现公共卫生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更安全、更健康、更长寿”不仅是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发展的核心命题,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民生命健康权的庄严承诺。未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沿着“安全筑基、健康赋能、长寿提质”的路径坚定前行。在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中持续探索创新,力求实现新发突发病原体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贡献北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