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深度聚焦 | 针刺麻醉起源于针刺镇痛!其缘何从辉煌走向式微,又在沉寂多年后再度惊艳世界?

针刺麻醉起源于针刺镇痛,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医籍中的针灸理论。作为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医学研究领域之一,现代针刺麻醉将古老的针刺技术与现代麻醉学完美结合,广泛应用于术前综合评估、术中针药复合麻醉及术后加速康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的5项重大成果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图片

《铜人针灸图经》。


从扁桃体手术到心脏直视术,从国内手术室到国际医学论坛……针刺麻醉经历了从起源、迅速发展到衰落再到现代复兴的曲折历程。正如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总负责人周嘉所言:“当西方同行惊叹于针刺麻醉的奇迹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这份中国礼物惠及全人类。”这根银针承载的,不仅是医学技术的突破,更是文明互鉴的启示: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终将书写人类健康的崭新篇章。


1

中医的神奇秘术:

从辉煌走向式微

图片


自1958年首例针刺麻醉手术问世以来,针刺麻醉在前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开创先河期、快速推进期和沉淀冰冻期,呈现出从辉煌到逐渐式微的过程。

开创先河期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针刺麻醉下扁桃体切除术。在手术中,采用针刺双侧合谷穴的方法,未使用任何麻醉药物,成功为患者完成了手术。这一开创性的实践标志着针刺麻醉正式登上现代医学的舞台。这一看似偶然的医学事件,实际上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产物。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资源短缺,促使医务工作者重新审视传统医学的实用价值。随后,针刺麻醉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快速推进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刺麻醉进入快速发展期。1960年,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联合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今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成功实施了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197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下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两个手术的成功,标志着针刺麻醉技术可以应用于大型复杂手术,将针刺麻醉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71年,美国记者詹姆斯·雷斯顿在《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了自己在北京接受急性阑尾炎手术期间接受针灸有效治疗的神奇经历,引发全球关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代表团在目睹针刺麻醉下的肺叶切除术后,连续刊发报道引发全球关注,这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针灸热潮。可以说,针刺麻醉让中国针灸从民族医学登上了世界人类医学的舞台。

图片

中国画家汤沐黎油画《针刺麻醉》。


一系列成功的手术案例推动了针刺麻醉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手术例数和种类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截至1979年,全国采用“单纯针刺麻醉”方法进行的外科手术总量已超过200万例,涵盖颅脑部、胸腹部、四肢等部位的90余类病种。20世纪70年代,一张“针刺麻醉”的纪念邮票和一部名为《无影灯下颂银针》的电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针刺麻醉的火热程度。


图片

1975年发行的《针刺麻醉》邮票。


图片

《无影灯下颂银针》电影海报。


沉淀冰冻期

然而,过度推广也暴露了针刺麻醉的技术局限。在实际应用中,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在施行手术时存在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尽管针刺具有镇静、镇痛、稳定内环境、脏器保护等作用,但无法完全满足外科手术所需的麻醉要求。例如,大量病例统计表明,单纯针刺的镇痛、镇静效应只能达到约80%的麻醉效果;由于针刺不具备肌肉松弛作用,腹部手术中腹壁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造成的不适感无法完全消除;“清醒状态”无法消除部分手术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这与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要求不符。此外,针刺麻醉还面临缺乏规范化技术标准、基础理论研究支撑不足、手术适应症把握不精确以及技术劳务收费低廉等问题。1980年以后,针刺麻醉的功效受到广泛质疑,逐渐在大部分医院式微,进入沉淀冰冻期。


2

现代针刺麻醉诞生:

沉寂多年再度惊艳世界

图片


自1958年开展针刺麻醉工作以来,即便是进入沉淀冰冻期,我国科研人员始终未放弃对针刺麻醉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探索。早在196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团队便受命开展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1979年,韩济生受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麻醉药研究学会年会,向国际医学界宣告:初步探明了针灸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证明了传统中国针灸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成果震惊了众多医学专家,获得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上海医科大学教授曹小定团队牵头开展了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揭示了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自2001年起,周嘉带领的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在继承前人经验并总结既往针刺麻醉优缺点的基础上,从难度最大的心脏手术入手,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逐一攻克技术难点,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相结合,实现了100%的麻醉效果。团队将以往“清醒状态下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性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并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成功。这一创新使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创新发展期。

2005年,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体外循环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该手术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程跟踪采访并全球报道,使沉寂了20多年的中国针刺麻醉技术再次受到世界关注。

2006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多学科针刺麻醉临床团队,涵盖麻醉、针灸、外科、康复、护理等专业,开展了有组织的临床研究。2010年起,该团队将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应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在心、肺手术中,无气管插管的现代针刺麻醉与常规气静全麻相比,在确保同等手术安全性的同时,避免了气管插管,显著减少了全麻手术60%~70%的麻药使用量,有效减少了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了脏器保护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加快了术后康复进程,降低了20%的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一临床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发表在《国际心脏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2009年起,国家启动了两项针刺麻醉临床研究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极大地推动了针刺麻醉效应机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

2012年起,现代针刺麻醉从术中扩展至术后镇痛,其效应从手术中延伸至整个围手术期,并逐步应用于颅脑、颈部、胸部、腹部、妇产科、肛肠科和骨科等手术领域。团队建立了“基于针刺麻醉的术后加速康复(ERAS)”治疗模式,并立项制定了针刺麻醉技术标准。2018年起,团队开始将现代针刺麻醉应用于心脏介入手术、胃肠镜手术、深部放射术等治疗中,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在创新发展期的20年进程中,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已开展数万例各类针刺麻醉手术,年手术量超过1.3万例。其中,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年的针刺麻醉手术量就达8000余例。这使得上海在针刺麻醉临床实践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并且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刺麻醉临床基地。


3

重新走向世界:

中国原创的引领示

图片


针刺麻醉不仅开拓了外科麻醉的新途径,也推动针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针刺麻醉技术从过去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到针刺辅助麻醉技术,发展为当前的现代针刺麻醉即针药复合麻醉技术,也从过去单纯的镇痛镇静,到关注术中应用扩展至围手术期加速患者康复的应用。现代针刺麻醉涉及术前综合评估与应用、术中协助麻醉,以及术后加速康复,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管理模式。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针刺麻醉的发展既面临巨大挑战,也蕴含着更多关注与机遇。2025年1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成立了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该联盟联合了包括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近70家成员单位,高质量推进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推广应用和科学普及工作。联盟聚焦针刺麻醉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方案优化、指南和标准制定,以及效应机制研究等瓶颈问题,致力于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针刺麻醉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成果,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国原创技术走向世界,为中医药国际化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乔雨园

审核: 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