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新时代中医护理人精神风貌,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开展“我的中医护理路”分享展演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动情讲述自己与中医护理的故事,诠释出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与临床价值。现将评选出的30份推荐作品进行展示。
我的中医护理路——平凡之路
感染疾病科 闫桂香
我1985年考入中研卫校,1989年参加工作进入广安门医院骨科病房,工作到现在已经35个年头,分别骨科病房工作11年,在针灸科病房工作11年,在感染疾病科工作13年。这三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科室给使我临床护理工作有不同的精彩经历。
作为新职工进入骨科病房时,我的认知还停留在给病人打针发药,过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日子时,现实工作给我上了好几课。第一次给男病人备皮,当时我戴着圆帽、纱布口罩遮的只剩下两只眼睛露在外面,虽然有老师陪同,仍感觉耳朵发热,心里发慌,最后还是求着医生帮助完成备皮工作,当时是骨科段胜如主任在晨会上和我们说,“作为医务工作者,不要单纯的想男女有别,那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而已,是护士的工作不要有心理负担”,听了主任的话我逐渐打消顾虑,克服羞涩的心理,以后的备皮工作我都可以自己完成了;第一次独立上夜班才发现,偌大的病区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护士办公室,楼道内灯光昏暗,恐惧紧张,总觉得黑暗处有人在走动。夜查房时我拿着手电,轻轻地推开每个病房的门,一个一个检查病人,手术的病人伤口有无渗血,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的牵引位置是否正确……蹑手蹑脚、战战兢兢回到办公室,那种心情至今不能忘怀;第一次接触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协助术前病人提升睡眠质量,卧床病人改善便秘症状,当初只是简单的认为中医好神奇,所以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掌握准确定位的方法;骨科病人年轻的人居多,沟通交流简单,容易配合,作为新职工的我由于专业知识掌握少,操作技术不熟练,不敢大声说话就剩下态度好了,还多次受到病人的表扬。慢慢的我适应了科室工作环境,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积累了工作经验,有了自信,感觉走路快了,说话声音也大了。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沟通解决。记得当时写自我鉴定时,对护理工作表现,我表扬了自己,并发自内心的写到“我热爱护士工作”。
一转眼工作11年了,转科至针灸病房,病人年龄较大,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利,认知障碍、言语謇涩、沟通交流障碍;新的学习又开始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首先针灸科属于内科,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学习专科知识、各种理疗仪器的使用,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努力学习就是,一个简单的静脉穿刺着实打击了我的工作热情;在骨科病房病人年轻者居多,血管情况良好,没有穿刺困难,但是针灸科偏瘫的病人年龄较大,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情况极差。作为工作10年的护士,刚开始上治疗班,我在前面扎针,后面的老师负责给我补针,成功率极低,感觉都不如工作几年的年轻护士,心情很沮丧,每次治疗班我都有阴影,就怕给其他老师增加工作量。后来我跟老师学习了解病人血管情况,如患侧肢体不能输液,为保证病人正常的肢体活动关节处不能穿刺,评估血管弹性等正确挑选血管的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使我有了自信,提高了工作热情。
在针灸科病房工作最大的收获学习到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了更多的中医技术如拔罐、刮痧、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中医技术,不断提升修炼自己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在护士长和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我成为一名带教老师,带教学生不仅是单纯的操作,还学习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更精确的为病人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教学工作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我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
2010年我应聘到感染疾病科做护士长。又一次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开始新的工作模式。感染疾病科包括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主要工作是筛查传染病,防止传播扩散;当时科内有3名护士年龄较大,由于是新成立的护理单元,系统管理文件需要建立,护理工作制度需要完善;专业知识、防护知识学习培训、人财物需要管理;首次作为管理者我管理经验不足、没有专科工作经验、没有自信,在护理部张素秋主任的鼓励帮助下,在科室主任的支持下开始管理工作。
感染疾病科属于周边门诊科室,地处偏僻,房屋建筑简陋。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不同,尤其是发热门诊病人,烦躁易怒,实名制就诊需要病人提供身份信息,病人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这时需要医护人员耐心解释,细致沟通,解除病人疑虑,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所以医护人员不但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诊治病人,除了做好消毒防护工作,沟通技巧尤为重要,只有有效沟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病人的不满。
2018年有幸到地坛医院培训学习,对我提高专业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认为对于护士来说,进修深造的经历非常宝贵,每个护士都应该主动寻找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不仅拓展视野,还能极大的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科已经有2名传染病专科护士,1名正在学习中。
对于中医的热爱没有停止,曾在发热门诊申请所级课题《穴位按摩在外感风寒行发热病人中降温效果观察》,在60例病例中通过穴位按摩观察组在治疗后0.5小时即使疗效及1小时疗效上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头痛、乏力症状的改善效果上相比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能较快缓解病人的相应症状。穴位按摩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在安抚病人,缓解病人就诊焦虑不安情绪有独到的优势,可以更快减轻病人的不适。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全面开展,我始终在寻找机会开展中医护理技术。
2023年新冠疫情结束后,护理人员增多且相对固定,发热门诊病人由于是特殊人群,以发热、头痛 咽痛症状居多,在科室医护人员全力支持下,开始查找文献,培训考核,正在尝试开展中医操作耳穴埋豆,缓解病人疼痛不适。虽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会坚持做下去,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发扬中医优势。
这就是我的中医护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