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深度聚焦 | 中医药对外交流历史是一部相互交流借鉴和创新发展的历史





中医药自古是
对外交流互鉴的信使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历史上,中医药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药沿着“一带一路”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也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医药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时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历史,也是一部相互交流借鉴和创新发展的历史。





中医药是对外交流的桥梁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完整,科目分类详细,实践经验丰富,诊疗效果显著,在古代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成为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

早在春秋时期,医疗就是重要的外交途径。晋景公和晋平公生病期间,都曾向秦国求医,秦国派出医缓、医和前去治疗,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传递政治信息,促进了“秦晋之好”的延续。秦汉之后,历代王朝更加注重医疗外交,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唐代高僧鉴真应邀东渡日本,为圣武天皇治疗疾病,诊治效果好,受到日本朝廷的嘉奖。1078年,高丽文宗因患风痹证,向宋朝请求派医治疗,翌年宋神宗派翰林医官邢慥、朱道能等88人,带百余种药材前去治疗。1293年,高丽王派将军高世来中国请医,元世祖派太医姚生前去治疗,1297年,元成宗又派太医王得中、郭耕前去治疗。1425年,朝鲜世宗王因体质虚弱向中国求医,明仁宗派随员太医张本立和辽东医人何让前去治疗,1427年,明宣宗又派遣随员医人王贤前去诊疗。



中药是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在古代,药材一直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张骞凿空西域后,大量外来药材随商人涌入中原,汉乐府诗曰:“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㲮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隋唐时期,每年从阿拉伯、波斯驶往中国贩卖香药等货物的船只多达4000余艘。鉴真和尚途经广州时,曾记下当时海外药物贸易的情景:“江中有婆罗、婆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药之路”,宋代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药物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如《宋史·食货志下》载:“大食蕃客啰辛贩乳香直三十万缗。”宋真宗赵恒《内香药库诗赞》:“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今辰内府初开处,充牣尤宜史笔书。”明代郑和下西洋,每次随行都有医官和善辨药材的药工,药材贸易是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他们带去的中药有人参、麝香等,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带回的有犀角、羚羊角、阿魏、没药、丁香等。

从中原输入外国的药材也很多。中药输入印度,被誉为“神州上药”。据《宋会要辑稿》载,宋代经市舶司由大食商人外运的中国药材近60种,有人参、茯苓、川芎、附子等。明代朝鲜世亲王曾说:“药材等物,须赖中国而备之,贸易不可断绝。”



医学教育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学习中医为目的的外交活动非常繁盛。有中国人外出传授中医药知识的,如561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164卷赴日,途中路经高句丽,在当地传授中医,促进了朝鲜医学的发展。唐僧义净在印度传授中医本草学、针灸学、脉学、延年益寿术等,长达25年之久。高丽睿宗时王子为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向宋朝乞借医官,宋徽宗派遣曹谊等7人前往朝鲜,对当地医生进行教习。

外国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医的情况更为普遍。如608年,日本派小野妹子、难波惠日等来我国学医。小野妹子学成后得《四海类聚方》300卷以归,惠日等回国时带走《诸病源候论》等书。明代时田代三喜来到中国,学习李东垣、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归国后著书立说,是李、朱学说在日本流传的开山始祖。新罗统一朝鲜后,不断派留学生来中国学医,并以《神农本草经》《甲乙经》《素问》等中国医书教授学生。

中国的医书,还是古代的重要国礼。唐政府颁行《贞元广利方》,新罗得知后,立即遣使向唐政府请求该书。1016年和1021年,高丽使者郭元、韩祚各自回国时,宋真宗亲自赠送《太平圣惠方》1000卷。1101年高丽使者任懿、白可信回国时,宋徽宗赠送《太平圣惠方》1000卷、《神医普救方》1100卷。日本人吉田宗桂治愈明嘉靖皇帝之病,嘉靖皇帝赐以《颜辉扁鹊图》《圣济总录》及药笥等。

医疗救治、药材贸易和医学教育是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医药之所以成为古代对外交往的桥梁,既得益于中医药长期领先于世界,更缘于中医人积极进取的开放精神,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中医药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互鉴与发展


中医药沿着“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传播,通过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对沿途国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经过长期的对外交流,种类繁多的外来中药进入我国,有“香药”“胡药”“海药”“回回药”“番药”等称呼,常用海、胡、番、西、洋等字作药名的首字,如海松子、胡椒、番泻叶、西红花、洋金花等。有的则保留了传入中国时的音译名称,如荜茇、阿魏等。有学者统计,截至21世纪前,共使用了747味外来中药,其中195味形成药用市场。

同时,中医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对待外来中药。按照中医理论,归纳总结出外来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主治,便于临床辨证使用。扩展了外来中药的使用范围,如原产印度的紫茉莉在当地用于治疗脓肿,中医则发现了紫茉莉根利湿、活血、调经的功效。经过长期培育,大部分外来中药都实现了本土化种植,它们名称也已经中国化,如芫荽、丁香等。

中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巨大。我国的炼丹术曾用来炼制金石药品,治疗皮肤病、疽痈和内分泌疾病等。炼丹术由印度、伊朗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演变为炼金术,欧洲的炼金术催生了近代化学。郑和到达波斯湾地区,发现该地“医卜、技艺皆类中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并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最能体现医疗技术在“一带一路”交流互鉴的,当属种痘术。1688年,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受人痘接种术启发,发明了更加安全的牛痘接种术。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皮尔逊开始给中国人种牛痘并著《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邱熺等人向其学习牛痘接种术,我国出现了第一批牛痘师。1817年,邱熺著《引痘略》,用传统中医理论阐释牛痘术,广受欢迎,成书后100年间再版50多次。各地相继设立牛痘局,牛痘逐渐取代人痘。当时名人纷纷写诗赞咏牛痘术,后汇编成册,题为《引痘题咏》。


中医药在对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外来的药材、医疗技术和理论观念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将外来医药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守正创新,推动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END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乔雨园

审核: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