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深度聚焦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医药文化多维契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宇宙论、认识论与价值观影响下所形成的认识人类生命现象、规律的医学科学,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蕴含的唯物精神、辩证思维精神、实践精神以及人本主义精神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唯物精神:中医气化生命观

与形神一体观





气化宇宙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以物质之“气”作为万物之源,由此发展成为中医气化生命观与形神一体观。中医药学强调“气”的本源性,提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认为无形而实存的“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生命的形成、发育与发展变化都是气之聚散“动而不息”的结果,从而以聚散变化的动态之“气”构建起中国传统宇宙生命观。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吸收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发展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世界的“物质”本原性与恒动性,从时间而言,中国传统宇宙生命观是其形成的前阶段;从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医气化生命观所体现的唯物精神更具契合性,二者皆具有反形而上学的倾向。





辩证思维精神:

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





食水谷也是由不同性质的自然之气所化生,通过“食气入胃”的具体过程,可以将自然之气的能量和信息带入人体,从而对身体生命产生影响,因而中医有“以食养生”说。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身份地位、社会环境以及心理情绪等社会性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也被中医纳入关联体系中,提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的生命修养论,以求达到生活上的无纷扰与精神上的无杂念,因而中医又有“情志养生”论。养生是中医“治未病”观念的生活化体现,它以发展的态势看待人体生命,提倡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唯物辩证法以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为基本特征,注重客观联系及其变化发展。中医药学立足于自然社会之大系统,将“天人合一”观念显化为人体身心与自然社会、天地万物同体同构、互相联系且有序发展的有机统一体,这与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





实践精神:观物取象之法

与实践经验之理





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以“观物取象”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处在开放的自然运化过程中的动态之物象的整体观,以把握其运动变化之本质与规律,并以此指导中医四诊及临床实践。“观物取象”取自《周易》,“物”即建基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一切生命存在,通过对人的生活实践与感性经验的直观感知与抽象总结,以“象”这种抽象感性的方式将其固定下来,即“观物取象”的过程。中医阴阳学说、五行理论、中医四诊、中医脏腑形态以及养生功法中的五禽戏等,均属于“观物取象”的范畴,其理论基础是现实的人的实践生活。此外,由于中医学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的形成高度依赖于历代中医学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体现了中医药学鲜明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实践的本体性,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即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物的存在形态,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人类世界。中医药学用实践的方式保养生命,并构建、完善与传承医学理论,由此形成中医药文化的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相契合。





人本精神:身心一体

与自由解放





中医以人的生命整体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人的身心统一体,也包括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它不仅注重疾病诊疗,更关注生命质量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中医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医学。中医强调人的健康状态应包含身体上的无病痛与精神上的无纷扰,倡导“恬淡无为”的养生观念,在外培植正气元气,在内涵养精气神,达到身体与精神的保全。同时,中医指导人应顺应天地运化之规律与四时寒暑,注重生、长、化、收、藏不同的生命发展过程,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以合乎外在自然规律与内在生命周期规律,获得人生的自由与幸福。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定位为人类的解放,而人类的解放最终表现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需要以合乎规律的方式认识与改造世界。中医的身心一体性是对生命规律的正确把握,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从而获得人的自由与幸福,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相契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乔雨园

审核: 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