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老年眼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眼体同调同治重点研究室、中国——挪威中医药中心共同承办的“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老年眼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传承创新、交叉融合、眼体同调、防治结合”为主题,汇聚全国眼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医师,共同围绕中老年眼病防治的新策略、新技术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梁丽娜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书记温艳东开幕致辞,回顾国医大师唐由之先生的学术思想,强调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治路径,推动中医眼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焦拥政致辞指出,中老年眼病专委会应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学术品牌,加强多学科协作,构建“眼体同调、防治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李鲲致辞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与专委会的协同作用,深化中医药在“治未病”、慢病管理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推进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王瑾处长致辞,从医疗管理角度指出,应依托平台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加强中青年医师培养、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中老年眼病的防治能力。
学术交流环节,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庄曾渊教授在“拥抱新科技,谱写新篇章”中探讨科技与中医眼科的融合路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惠延年教授在“糖网整体观与稳态维护”中阐释代谢性眼病的系统防治;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院士在“疾病的分子预警与诊断”中分享眼病早期预警与诊断的新进展;岐黄学者、中日友好医院金明教授在“眼部经络与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创新”中系统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价值;岐黄学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教授在“AI数智赋能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中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创新应用;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在“AMD从发病机理到精准治疗:挑战与对策”中深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精准治疗策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倪诚教授在“中医体质养生要略”中强调体质调理在眼病预防治疗中的个性化价值;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梁丽娜研究员讲述黄斑疾病的视觉康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张丽霞教授分享“从厥阴病论治青光眼的循证研究”。
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老年眼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眼体同调同治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冯俊教授在“学科交叉融合,眼体同调,促进中老年眼病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报告中,总结专委会在搭建学术平台、推动多学科交叉协作方面的工作,强调须以“眼体同调”思想为指导,通过养生预防、病机干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各个环节,相关学科全流程干预,深化全身与眼局部相结合防治策略,进一步提升中老年眼病防治水平。
会议设立青光眼中西医协同、眼与多学科交叉、眼前节疾病、眼底血管病与视神经疾病、眼免疫与退行性疾病五大专题论坛,围绕中老年常见眼病以及眼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深入探讨。论坛重点论述青光眼、干眼症等眼前节疾病,老年黄斑变性等眼底病,视神经疾病,以及葡萄膜炎等眼免疫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专家学者结合国医大师唐由之“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的临床经验,分享其在疑难眼病治疗中的学术思想与实践案例,体现中医“眼体同调”的整体观。“眼与多学科交叉”专题,聚焦眼科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人工智能等的协同模式,推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防治体系。
本次会议通过多论坛联动、多学科交融,进一步强化“交叉融合、眼体同调”在中老年眼病防治中的核心地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深度结合,加强学科协作、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是提升中老年眼病整体防治水平的关键路径。会议为未来中老年眼病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指明方向,也将为助力健康老龄化、守护中老年人视觉健康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