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主办,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胡希恕“三名”传承工作室、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中日友好医院分站、冯世纶名医传承工作站联合承办的“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学习班”在中日友好医院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80余位代表参会。
仲景学说专委会主任委员张立山教授开幕致辞,表示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是展现专委会一年学习成果的汇报,多年来一直具有广泛的学术吸引力和影响力,希望对参会代表的学习进步有启发和帮助。
中日友好医院李天庆书记致辞,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提出要持续深化《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系统研究,推动经方在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症领域的规范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金民书记致辞,提出传承经典的重要性,要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床经验,让仲景学说真正服务于患者健康。更要鼓励跨学科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循证医学等手段实现理论创新。
北京中医药学会韩偎偎副秘书长致辞,提出三点希望:一以“经典”为根基,筑牢传承之基,让经典传承有依据、有深度。二是以“临床”为核心,激活应用之力,让仲景学说真正服务于患者健康。三是以“创新”为驱动,拓展发展之路,推动仲景学说与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相结合。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李德娟副局长致辞,她指出《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是当代中医临床的核心指导思想。当前中医药正处于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各位同仁让仲景学说在现代临床中焕发新活力、在理论创新中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学术高质量发展。
学术交流环节,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冯老以“中医觉醒读懂《伤寒论》”为主题,梳理《伤寒论》研究历史脉络,澄清“经方派与医经派融合”等争议,强调应回归仲景“方证对应”核心,呼吁临床医师重视伤寒论研究,以传承经典、指导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立山教授分享应用经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深入挖掘和拓展常用经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日友好医院刘保兴主任结合现代男性久坐、久视、精神压力大的生活特点,提出津血虚是当代男性不育的主要病机,对经方治疗男性不育症的选方用药进行优化。
中日友好医院李兰群主任以“识表证解男题”为主题,打破男科疾病重补肾、轻表证的传统认知,通过房劳头痛、前列腺增生2 则典型案例,论证男科病中太阳表证的存在。胡希恕“三名”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陈建国主任基于《伤寒论》发掘出仲景阴阳脉法理论,提出脉证对应的诊疗思路,慢性病需通过脉诊精准判断阴阳盛衰病机才能有效治疗。天津市儿童医院薛筠主任分享“仲景阴阳脉法导航治疗儿科疾病的应用体会”,针对儿科发病急、症状不典型的特点,提出“以脉定证、简化辨证”方案。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马培锋医生提出经方传承的“道法术势”模型:“道”(病机,如六经来自八纲)、“法”(治法,如表证汗法、里证下法)、“术”(方证,如麻黄汤、大承气汤)、“势”(疾病自然病程,如感冒的表证期、里证期)。
来自法国的经方学者余博通以“经方觉醒薪火相承”为主题,介绍法国中道・国际经方研学院的办学经验,以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为核心教材,推动经方在欧洲基层医疗的应用,对于经方的国际化传播与实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朝阳区中医医院刘旭昭主任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柴胡类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 “方证链网” 模型,即不同柴胡类方通过 “病位- 病性” 关联形成诊疗网络。
大会最后由张立山主任委员做会议总结。他表示,此次会议搭建了高水平的经方学术交流平台,对经方学术的传播与发展意义深远。未来,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弘扬仲景学术,坚定不移地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致力于让更多人学习和使用经方,为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