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联合承办的“北京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学术年会暨中西医协同防治疼痛学习班”在京顺利召开。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韩偎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王乐出席会议,北京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京津冀多家医疗机构代表等一百余人参加。
韩偎偎副秘书长开幕致辞,充分肯定了疼痛专委会在学科党建、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科普义诊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并提出四点希望:一要锚定“学科建设”核心,筑牢发展根基;二要聚焦“临床疗效”关键,破解诊疗难题;三要强化“人才培养”支撑,激发创新活力;四要扛起“科普宣教”责任,服务群众健康。充分吸纳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中西医结合,实现疼痛类疾病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疼痛诊疗方案。
王乐副院长致辞,他指出,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健康问题,疼痛专业委员会要紧扣中西医结合防治疼痛,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同时加强学科交叉,利用现代医学、数据技术实现疼痛诊断、治疗、预防和科研工作提质增效。
北京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委王锡友主任代表专委会汇报2025年疼痛专委会所做工作和取得成效。他表示,在北京中医药学会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委员的大力支持下,专委会在基层党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教育科研、科普义诊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为中医药诊疗疼痛类疾病贡献更大力量。在明年工作中,专委会将力争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多渠道推动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疼痛防治事业发展继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学术交流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树明主任医师率先以“颈源性头痛的针刀治疗”为题,详细讲解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针刀治疗机理及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崔志强主任医师分享“显微镜下颈椎ACDF手术”,重点介绍手术治疗策略与操作流程,阐述显微镜技术如何提升颈椎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及该手术在颈椎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北京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王方主任围绕“中医药学术论文退稿常见原因及规避策略”,从专业视角指出论文写作与投稿中的常见问题,助力中医药学者提升论文质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高寅秋主任医师以“星状神经节阻滞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为主题,详解星状神经节的解剖位置与功能,及该阻滞技术在缓解颈椎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临床价值。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顾柯主任医师则聚焦“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颈椎间盘成形术”,阐述该微创技术在颈椎间盘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如何减少患者痛苦与恢复时间,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主笔赵斌以“在信息瞬时共振的无边界时代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为题,结合信息时代背景拓展参会者媒介视野,提供新思考维度。北京市健宫医院方正副主任医师围绕“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颈椎病中的应用”,分享以该方剂为核心的临床加减化裁经验,展现中医药经典方剂的独特疗效。北京慧慈医院王飞主任医师讲解“内热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介绍该特色疗法的原理与治疗效果。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赵臣来主任医师阐述“巨刺运动疗法在颈椎病中的应用”,详解疗法操作要点及在颈椎病康复中的优势。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于欣副主任医师从文献数据挖掘角度,分享“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体会”,介绍针灸关联取穴规则与实践经验。
青年论坛环节,相关单位青年学员积极分享学习中医药疼痛防治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
会议最后,北京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王锡友主任委员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学术盛会既是中西医领域智慧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疼痛防治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起点,为中西医协同开展疼痛防治、保障民众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专委会将持续加强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探索,积极推动会议成果向临床诊疗能力转化,不断优化疼痛防治方案,为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助力全民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