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活动信息 | “第二届中西医结合感染与重症学习班”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3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重症医学科承办的“第二届中西医结合感染与重症学习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卅载砺剑·破局新生——急危重症三十年经验谈”为核心主题,采用线下联合线上参会模式,聚焦重症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疑难复杂病例救治等关键议题,深度梳理中西医结合在急危重症领域的三十年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同道搭建经验传承、前沿交流与实战探讨的专业平台,尤其助力青年医师提升临床思辨能力与诊疗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原急诊科、ICU主任王兰教授开幕致辞,肯定了本次学习班举办的临床价值,强调了“卅载砺剑”背后中西医从业者与死神赛跑的坚守,以及“破局新生”对推动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感染及急危重症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副书记刘子旺致辞,肯定了首届中西医结合感染与重症学习班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寄语青年才俊,珍惜此次经验交流契机,深入探讨领域内热点难点,以传承促创新,以实践谋突破,共同为中西医结合感染与重症医学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术交流环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围绕“三焦管道理论与通调治疗”展开深度解读,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践案例,阐述了该理论在急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逻辑与实效,为中医理论指导重症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于大兴教授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诊治”进行分享,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中西医诊断要点及联合治疗策略,尤其强调了不同证型下的用药差异与疗效优化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黄立教授聚焦“脓毒症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从现代医学视角出发,解读了当前脓毒症诊断与病情评估中关键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成果,为脓毒症的早期识别、预后判断提供了前沿参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彤教授通过“一例肝脓肿患者的救治经过和反思”,以具体病例为切入点,复盘了救治过程中的关键决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调整细节,同时分享了救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复杂病例诊疗提供了实战借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兰教授开展“一例感染疾病ICU带教查房病例分享”,以带教视角还原ICU感染疾病查房流程,针对病例中的诊疗难点、中西医方案协同要点进行细致讲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江其敏教授围绕“ICU抗菌药物应用浅谈”展开分享,结合ICU患者的特殊病情特点,讲解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使用时机、剂量调整及耐药性防控策略,强调了中西医结合下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寇兰俊教授分享“郭维琴益气泻肺方加减治疗危重症心衰案例举隅”,通过具体病例展示了郭维琴教授益气泻肺方在危重症心衰治疗中的加减思路与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方剂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雁教授针对“经典中医方剂在ARDS急性期的干预及临床疗效评价”进行汇报,通过临床数据与案例分析,验证了经典中医方剂在ARDS急性期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为中西医协同救治ARDS提供了实证支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玫教授解读“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肾衰的应用进展及临床策略”,介绍了当前血液净化技术的最新发展,结合急性肾衰患者的病情,阐述了技术应用的适应症、操作要点及疗效监测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梁晋普教授围绕“大柴胡汤在急危重症的应用”展开分享,从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出发,结合急危重症中的不同应用场景,讲解了方剂的加减方法与临床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梁腾霄教授以“扶正祛邪理论在重症感染中的应用”为主题,结合三十年临床经验,阐述了扶正祛邪理论在重症感染不同病程阶段的应用策略,强调“驱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的治疗原则。

交流环节,青年医师结合自身临床遇到的困惑,就重症感染的中西医用药协同、复杂病例的诊断思路、前沿技术的临床落地等问题提出疑问。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思维碰撞频繁,不仅帮助与会者解决了实际临床中的难题,更拓宽诊疗视野,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郭楠教授对本次学习班进行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紧扣“卅载砺剑·破局新生”主题,既深度传承了中西医结合在急危重症领域的三十年宝贵经验,又聚焦前沿进展与实战需求,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更是一次“薪火相传、青蓝相继”的实践,为中西医结合感染与重症医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乔雨园

审核: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