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24日,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王永炎“三名”传承工作室联合举办的“2024年心身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人卫酒店举办。本次大会围绕抑郁、焦虑、失眠等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以及消化、肿瘤、皮肤、妇科、心血管、儿科、妇科、老年病科等各科常见的心身疾病,融合国学、心理等多个维度,共同探讨心身疾病多学科交叉的治疗理论、策略、技术、方法,促进中医心身医学与多学科的融合,构建心身医学防、治、康、养全程链条的管理模式。线上直播平台累计播放量达470万余人次,会议现场共邀请到全国100余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世中联心身医学专委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郭蓉娟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书记韩振蕴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韩振蕴书记、袁勇贵会长、潘平副秘书长分别进行开幕致辞。
学术交流环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带来“睡眠与睡眠相关疾病研究新进展”的精彩报告。陆院士指出睡眠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基本的生命现象,与生物进化、物种繁衍和个体生存发展等密切相关。他详细阐述失眠障碍的高发性,并强调在老年人和青少年中要引起高度重视,他提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睡眠健康纳入国家健康规划,并呼吁国内医生加强对睡眠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教育,加强标准化睡眠中心建设。强调重视人工智能、大模型、可穿戴设备在睡眠医学中的赋能作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王钢副主任做“科技赋能、文化铸造-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事业的融合发展”的报告。强调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在提升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心理健康工作指明方向。
北京协和医院袁钟教授以“与文化相适应的心身医学”为题做精彩的演讲,袁教授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深入阐释在社会进步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心身疾病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深刻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内涵,他提出中医是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方式,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医形神并调以治疗心身疾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袁勇贵教授就“Brain-X轴与心身疾病”专题展开报告。袁教授指出“Brain-X”轴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提“整合心身脑影像计划”,该计划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即开展全国范围内心身疾病患者心身症状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其次是心身疾病脑影像,旨在开展多学科心身疾病脑影像研究,揭示心身疾病的共病神经网络机制。最后是心身疾病的精准治疗,并研究“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杭州华大生科院宋采教授就“精神免疫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题作精彩报告。精神免疫学主要探究脑、心理与身体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免疫细胞功能出现显著改变,且不同亚型抑郁与免疫变化存在密切关联,提示胶质细胞在抑郁发病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淋巴细胞在抑郁治疗方面也展现出重要价值,也为中医药干预焦虑抑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华为医疗解决方案总监唐立瑶做“数智化技术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唐总监指出华为积极贡献技术力量,推动卫生健康领域 ICT 标准创新与产业发展。从“预测推断”走向“内容生成”,助力医院建设医疗数字化,服务智慧化,管理精细化,科研智能化的“新四化”的智慧医疗,华为将与医疗系统共筑“数字健康共同体”,以联接+数据+智能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蓉娟教授分享“中医心身医学传承与创新”的报告。郭教授对中医心身医学发展的五个时期即理论奠基时期、辨证雏形时期、理论确立时期、发展完善时期以及多元融合时期进行详细的论述,她强调新时期应当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创新中医心身医学体系,重塑心身医学学科理念,并培育团结和谐的多学科融合的学术团队。
这次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智慧的碰撞。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益交融,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中西医心身医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构建着中国特色的心身医学体系,为世界心身医学贡献着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