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16日,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颜正华和张冰传承工作室联合承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会、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用药安全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物警戒》期刊战略合作工作站及北京医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临床中药学服务策略与实践培训研讨会”在线上线下顺利召开。本届会议以“数智赋能·医药融通·服务创新”为主题,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临床中药学服务的创新发展,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线下会场来自12省市近200名临床中药工作者,线上直播点击量累计11.5万余人次,反响热烈,深受好评。
开幕式由北京中医药学会杨娜秘书长主持。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李德娟副局长线上致辞,北京中医药大学陶晓华副校长、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心邓娟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傅骞党委书记、雷海民院长出席现场并致辞。雷海民院长宣布正式开班,并指出临床中药学服务策略与实践培训班连续九年,以药学服务实际问题为导向为药学服务工作者提供工作范式,并引领临床中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价值凸显。同时感谢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学会的支持,感谢临床中药学科张冰教授团队持之以恒的辛勤付出。陶晓华副校长赞扬临床中药学服务策略与实践培训班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满足了临床需要、学术需要以及人才需要。该培训班的举办示范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实践,提供医药融通临床中药学服务的解决方案,为临床中药学服务队伍储备人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探索人才培养路径的有效举措之一。邓娟副主任对线上线下学员提出希冀,希望大家能借助培训平台,融合数智技术,充分交流学习,传承经典、守正创新,共同促进临床中药学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李德娟副局长视频致辞,对培训班的举办、对北京地区临床中药学服务给予全面肯定,对参加授课专家表达感谢,鼓励线上线下学员通过此次培训更好开展临床中药学服务,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前进的动力。
本年度适逢第一批12家颜正华临床中药学科服务基地建设十周年,会上以视频“名医传承筑根基 赓续前行建新功”回顾十年的建设历程与发展,陶晓华校长、傅骞书记为首批基地主任代表颁发感谢状。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冰教授代表临床中药学科、名医工作室以“感恩·感谢·感慨”为主旨表达对临床中药学科服务基地负责人十年来对传承老中医药专家临床中药学思想、承担临床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努力与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张红副院长代表第一批基地负责人感谢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学会,特别是张冰教授带领的学科和工作室团队,对服务基地建设与发展做出的指导与帮助,并展望基地未来的蓝图。
学术交流环节,国家药品评价中心宋海波教授、清华大学杨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又琳教授分别讲授“中药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与临床风险评估”“公共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监测管理标准要点解读”“多模态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研究”,促进中药风险管理、药品使用监测管理水平提升,示范数智化在医疗机构的应用。
张冰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谢雁鸣研究员分别汇报“临床中药——药医教研 协同育人 创新发展”“中药新药研发及转化的策略探讨与实践”“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减毒配伍研究”“中医药大数据伦理审查及问题”,对临床中药人才培养、新药研发、减毒研究以及伦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示范。
北京中医药大学靳振洋研究员分享“现代中医药大数据全力支持世界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北京医院纪立伟教授分享“医院药物警戒的典型案例与管理措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荣生教授分享“临床药学多学科协作优化诊疗模式的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薛春苗主任药师分享“中成药处方点评发展与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林志健教授分享“大黄蒽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实践”。报告分别从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构建、药学服务开展等方面为临床中药学工作提供借鉴。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王海英院长、杨娜秘书长分别对传承基地、临床中药学服务基地建设成效进行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范峥副主任药师、中日友好医院毛敏副主任药师、甘肃省人民医院萨日娜副主任药师、北京市隆福医院闫玉琴副主任医师、北京医院高琰副主任医师结合一线工作经验,对药学服务门诊、中西医结合药学监护、合理用药举措以及名医学术传承心得等进行汇报。
此次学术培训行业领导专家云集,青年人才汇聚,影响力广泛。临床中药学服务策略与实践培训研讨会将从多个层面及维度继续推动创新深化临床中药学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药物警戒制度、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传承颜正华教授临床中药学思想,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中药安全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