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消化病领域中西医交叉合作,促进消化病学科的蓬勃发展,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河北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承办的“第十八次京津冀一体化脾胃病学术会议-北京论坛”于6月20-29日在北京胜利举办,各医院的专家和学者300余人参加会议。
岐黄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主持开幕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中勋书记致辞,刘书记热烈欢迎来自京津冀等地地区消化病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中西医代表参会,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之际召开本次会议意义重大,强调党建引领学术、加强传承创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和学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北京中医药学会杨娜秘书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京津冀一体化脾胃病学术论坛十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指出本论坛已经成为北京地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最亮品牌,充分肯定了张声生教授团队为北京地区和京津冀脾胃病协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也展望了京津冀地区脾胃病学术未来发展的蓝图。最后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屠志涛局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之际,第十八次京津冀一体化脾胃病学术会议胜利召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弘扬中医文化的重要会议,屠志涛局长希望通过京津冀一体化脾胃病学术会议,能真正转化为中医文化传播行动、中医学术服务行动、中医经验传承行动和中医科研创新行动,把京津冀脾胃病学术交流品牌化、国际化,促进脾胃病学术成果转化,提升临床疗效,服务百姓健康。
学术交流环节,全国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教授分享中医治疗汗病的临证经验,认为汗病的本质是“卫气虚弱、阳热偏盛”,并提出“清、泄、收、补”四法治疗汗病。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中医院王文友教授对当代医生对中医经典学习,提出自己中医经典脾胃理论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
岐黄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张声生教授做题为“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及中医思路”的专题报告,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断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分析,结合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对临床和科研展望提出了策略和思考;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军祥教授,岐黄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学智教授分别就“‘调胆七法’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HP-胃炎-癌前病变中西医协作体系的构建及科学内涵”做专题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震院长就“中医药治疗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思路和展望”、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杨红教授就“UC治疗药物相关性皮肤病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陈宁教授就“口-肠轴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河北省中医院杨倩院长就“燕赵医学脾胃学术思想传承发展与临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赵鲁卿教授就“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国际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主任王凤云教授就“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诊疗策略”、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王秀娟教授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及研究进展”、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慧臻教授就“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及中医辨治体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丁士刚教授就“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及转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王宪波教授就“肝硬化腹水诊治紧张及中医药治疗体会”专题做了精彩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实用,学员们热情高涨、反响热烈。
本次会议凝聚顶尖学术力量,不仅提升京津冀地区脾胃病学术水平,也为三脾胃病专科联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推动了京津冀脾胃病诊疗和学术的协同发展。